朋友圈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的师生关系背后,缺乏内在的、精神上的信任和尊敬
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可以有观点的争论,甚至还会碰撞出许多火花
现在老师发表文章或观点,好像学生不去转发微博、朋友圈里点个赞就不够尊敬
关掉朋友圈、取消手机微信提醒功能,曾强把微信好好清理了一番。
曾强的最后一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题为《逃离“朋友圈”》的文章,他配上了文中的一句话:社交媒体充满魔力,但这种魔力也可能产生反作用力,演变成为一种困扰。
在曾强眼里,对和他一样的高校教师而言,社交媒体的“魔力”在于它给传统师生关系搭了座“桥”:学生不再抱怨老师“到点上课,下课走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多了条线上渠道;课堂上的案例资料、课堂外的延展阅读,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对教学进行补充;学生还能了解到老师更立体的形象,朋友化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融洽。
可让这位就职于西部某高校的年轻教师没想到的是,“魔力”也给他添了堵“墙”:朋友圈里私人化、生活化的文字或图片分享被学生截屏晒到更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吐槽”;每天用来备课和科研的时间被学生的问题和“问候”粉碎掉;花费大量时间筛选推荐的文章,学生大多是点赞但不看……
让曾强下定决心“逃离”朋友圈的,更是出于心里的担忧——朋友圈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的、像朋友一样的师生关系背后,缺少更深入的学术讨论和交流,缺乏内在的、精神上的信任和尊敬。而这,在曾强看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基础。
社交媒体变身第二课堂,老师形象更加立体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成为“好友”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线上渠道成为课堂的一部分。用曾强的话来形容,“社交媒体是一个非常棒的第二课堂,或者说延伸课堂”。
曾强所教授的《广告学》课程上经常会涉及案例分析和讨论,但由于课时有限,以往这些案例都只是在大屏幕上匆匆一过。当微信班级群建起来后,曾强便可以将这些重要的案例随课堂进程分享给学生。不仅如此,作业反馈也可以单独和学生线上沟通,不占用课堂时间,“教学可以不受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了”。
“老师的许多推荐阅读,能很快加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还能跟上专业领域的热点。”曾强的学生王丽说,以前听说大学老师都是上完课拍屁股走人,但现在许多老师都会有微博、微信账号,课下的互动会让学生对老师更加亲近,不那么陌生了。
和曾强一样,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潘晓婷也是个在新媒体上“活跃”的老师。在她的朋友圈里,不仅有上课案例、热点文章的分享,还有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她常常还会晒晒喜欢的音乐、生活中的趣事。
“一方面学生对于这些补充知识可以偶得,另一方面师长的‘神秘性’也没有了,关系融洽,仿佛他们就像是弟弟妹妹或者朋友一样。”潘晓婷说,现在的学生都是95后、00后,他们对老师权威性的认同度已经不像从前的学生那么高了。“虽然学习靠自觉,但和学生建立了朋友关系后,通过日常的交流,如果喜欢我,他们也会喜欢上我传授的知识。”
在河南某二本学院的教师李晓菁看来,在社交媒体上的老师会更加“立体”,因为这些媒介上,老师不仅会推荐专业性的文章,呈现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而且也会展现自己生活化的一面,这种立体的、较为全面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术思想的碰撞有更多的可能,“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延续得更长远,而不会仅仅只存在大学4年”。
朋友化的平等交往更需要精神上的尊重
然而,这种“朋友化”的师生关系也会带来一些困扰。
有一次课间休息,曾强发现,班里一个请了病假的同学,竟在朋友圈里晒出正在海边旅行的照片。考虑到私自出游的安全问题,曾强给了这个同学旷课处理,并在微信里让他赶紧向学校报备出行信息。
曾强没想到的是,这位旷课的学生竟然拉黑了自己,还在微博上吐槽“老师卧底微信跟踪学生”。
不仅如此,曾强还发现,有的学生会一边给朋友圈里老师的分享点赞,另一边把老师分享文章时简短的观点表达截屏发到微博上议论,甚至把老师晒出的旅行照、美食照挂到贴吧里,说老师“炫耀”……
于是,曾强意识到,“社交媒体都是浅层次的交流,缺乏精神上的沟通和信任,所以对这种朋友化的关系还是应该有所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