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一所城郊的普通高中监考,来这里考试的都是周边地区乡镇初中的学生。开考铃敲响之后,考场中1/3的人在填好考号、姓名后便趴到桌上呼呼大睡,1/3的考生枯坐,认真答题的不超过10人。大多数学生看人时那种空洞的眼神和不屑的表情让我内心隐痛。
在与送考老师的交流中得悉,如今的乡镇初中学校规模日渐萎缩,教师和生源日见减少——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都被城里学校“吸”走。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更有甚者中途辍学,流入社会。教师固然有坚守岗位卖力苦干的,但更多的人则难免心灰意冷,得过且过。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发展中国乡村教育。著名学者、作家如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晏阳初等人,怀着一颗救国之心来发展中国的乡村教育。很多文学作品,如《倪焕之》《二月》中,都曾有过对红红火火而又如诗如画的乡村教育场景的描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乡村教育也曾有过如火如荼的阶段。我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整整待过10年,校园里那种清新、纯朴、向上的氛围让我在日后遇到种种挫折和坎坷时不时冒出“不如归去”的念头。最近我才知晓,那所乡村中学也已离关门不远,其生源已不足以支撑其作为一所学校而存在。
中国乡村教育的式微应该说不是“钱”的问题。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之初都不会比现在“有钱”。但为何我们的经济总量上去了,农村富裕了,乡村教育却呈现出一种颓势?教育行政部门如今愈来愈关注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比如在高校招生时重点高校要专门划拨一定指标定向分配给农村学生,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将那些在考场上呼呼大睡的学子唤醒。没有坚实的乡村教育的根基,是无法带动乡村教育腾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