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8号楼313教室,成了“匠·China设计体验挑战赛”创意生发的大本营。
师生们在热烈讨论。
昨天起,一群前来参加“匠·China设计体验挑战赛”的“智慧大脑”的集结入驻,打破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暑期以来的静谧。
什么是设计?(What is design?)——简短而热烈的开营仪式和“破冰”游戏后,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设计学院的导师Cassie站在教室中间提问。“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更好”、“提供人们所需”……刚刚分组完成的参赛选手和他们的国际导师团队开始各抒己见。
他们中,有36位专业不同、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有6位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外院校相关专业的青年导师。接下来两周内,这些明日“设计思想家”将转战杭州、上海等地,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工作坊和实践课程,锻炼创造力、执行力、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并以6人为一组,围绕社会热点议题开展设计项目——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还要拿出可向客户展示的模型。该项目获得西北大学设计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所属的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官方学术指导和合作支持,挑战赛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队伍不仅有机会获得项目发展支持基金、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还将得到顶级设计公司实习推荐。
听起来并不算难,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设计者”,很多时候,一次用心倾听、一场头脑风暴、一个细致测验,或许就能启发“金点子”,帮助解决大问题。但要真正“读”懂用户的心、“从头至尾”参与一项智能产品研发工作,对于挑战者中许多从零学起的挑战者来说,并非易事。而在本次挑战赛教学总监、中国美院研究生处处长俞坚看来,好的灵感和创意正是迸发于不同意见的碰撞、摩擦中,也产生在核心课程、团队合作、嘉宾讲座、趣味活动等组成的“日课”中,“而将主题定为‘人本设计’,也是出于上述考虑。”他说,“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创新设计思路与方法,用于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种种社会挑战,核心是让用户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来。”
今年的核心议题“无障碍出行”,是纽约大学城市设计和计算机双专业大三学生何佳威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报名征集令时,“心头一动”的原因。拿到备选课题名单时,他与张思琦、姚思远、余子烨等6人不约而同地在“出行拥挤”一栏画了勾:“每个人都对‘拥挤’有过切身的体验,与其一味抱怨,不如试着成为解决者。其实,拿奖金并不是最终目的,对于‘设计让生活更美好这件事’,所有选手和团队都已经是赢家。”
同样地,一个设计思路、一件产品因为掺杂着设计者的艺术追求和对市场、商业的渴望,也具有复杂的气质,比如这一晚的预热课题——“如何帮助人们免受不安全食品的侵害?”
各组成员在导师的带领下模拟了收集用户体验环节,立刻锁定了一个个小而微的“切入点”:“让主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农民获得市场的青睐”、“鼓励餐厅消费者自主监控餐厅食品质量”、“教育孩子增强食品安全问题意识”……短短一个多小时后“诞生”的厨房后台改造、食品安全科普游戏等简易设计模型,让青年导师之一、美国西北大学工程设计与创新专业研究生Stephen直呼意外:“没想到这些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能如此迅速地进入状态,并就一个设计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我已经开始期待比赛项目正式开始后的一连串‘奇迹’了。”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核心教授、演讲嘉宾的陆续到位,这场设计盛宴会变得越来越好玩,也会越来越亲民——8月2日下午在杭州黄龙饭店,还将有一场“设计思维开放体验工作坊”,届时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和从事设计行业多年的神秘嘉宾将亲临现场,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设计思维讲座,更会在实践中展示设计思维的魅力。不论年龄,不论职业,只要你想,创意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