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从前,有一个点》出版。这是浙江师范大学常立老师为他儿子笑笑创作的童话。近日,《笑笑爱成长》绘本系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样,这也是常立写给儿子笑笑的。
此外,常立还为儿子录制了《笑笑公开课》系列,发布在优酷视频上,赢得了众多点击率。听完笑笑谈生命、谈正义、谈金钱、谈爱情、谈阅读、谈国学等,很多网友感叹不已。有着赤子之心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哲学思维,大家都称赞笑笑是一个小小哲学家。这让喜欢看绘本的孩子和常要给孩子读绘本的爸爸妈妈们坐不住了:为什么别人家孩子的成长轨迹就化作孩子最爱的绘本了呢?为什么笑笑可以对那么多社会问题侃侃而谈?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与笑笑爸来了一次关于绘本故事创作的对话。
从见证成长到绘本创作
满满的都是爱
关于绘本内容
记者:这5本绘本,每一本的名字都是“笑笑爱……”或“笑笑不爱……”绘本中“笑笑”的故事就是现实生活中儿子笑笑的故事吗?
笑笑爸爸:对!这些绘本创作就是从儿子笑笑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启发得来的。笑笑的成长带来了我创作上的灵感,所以我将它们写成了故事。
像《笑笑不爱睡觉》,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情况,大人通常费尽心力也无计可施,然后发现最后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那些不睡觉的孩子到最后都睡着了。
又如《笑笑爱垃圾桶》,在孩子眼里,让人不高兴的东西,感觉没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扔向垃圾桶。可是你会发现,把爸爸扔到垃圾堆里后,很多事情是完不成的。这意味着,在家庭关系里,父母与孩子会有矛盾有冲突,但都不能完全以孩子或家长为中心。
所以,这5本绘本中的核心故事,都来源于笑笑的成长。
为何选择绘本
记者:当下生活中,为孩子成长作文字记录的父母不少,为什么儿子笑笑的成长故事到你手中,就成了绘本?
笑笑爸爸:这跟我的职业有大关系,目前我从事的就是儿童文学专业。学生时代,我个人就喜欢创作,会写些诗歌、小说。对我来说,创作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
和当下很多父母一样,我和笑笑妈妈也在电脑上记录笑笑的成长,我们做了不少对话录,把孩子说的有趣、好玩的对话记录了下来。但我觉得,记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更希望把它变成一个作品,把得来的一些在当下社会更有意义的儿童教育观通过故事传递分享给大家。
真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和笑笑的成长轨迹是吻合的。笑笑两三岁时,有一段时间特别爱说反话,其实这是孩子要经历的成长阶段,他需要通过不断的语言磨合来找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所以在这个成长阶段带来的启发基础上,我继续往下想,写的时候会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儿童心理或儿童教育知识,尽可能地融入进去,以写出更朴实的故事。
所以《笑笑爱说反话》这个故事,是5本绘本中创作得最早的故事,写于2009年。从2009年到2013年,我陆续写了一些故事,有些单篇也发表过,但都没有形成绘本。直到笑笑上了小学,那个学前阶段过去了,我才有了把绘本整理出来的想法。
用视频记录对话
记者:可以发现你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儿子笑笑的成长阶段紧密相连。5本绘本记录了笑笑的学前阶段。如今,笑笑已是一名小学生,你对孩子的记录方式会有所变化吗?
笑笑爸爸:这次出版的这5本绘本,的确更适合学龄前的小朋友阅读。目前笑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我和他之间的聊天,被视频直接记录下来的聊天记录。这是非常即兴的对话方式,聊的话题我有意选择了他不会的。你会发现,孩子的想法有时跟我们成年人很不一样,这种“碰撞”让人觉得好玩、有意思,也让做父母的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其实,在笑笑具备语言能力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这样的对话。这么多年持续下来,可能在孩子眼里,觉得这就是一个游戏,一个和爸爸“斗嘴”的游戏。
现在,隔一段时间笑笑就会主动提起“要来聊一段”。要是一个星期不与他聊天,他会非常渴望地说:“今天该聊了吧,今天聊什么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除了和笑笑对话,如今我依然在写作。虽然最初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儿子笑笑,后来写开后涉猎了更多的内容,与孩子的成长依然有紧密的联系。今年暑假我刚完成了一个儿童剧的剧本,计划在今年圣诞节或元旦在深圳上演。这部儿童剧关乎父女亲情,也关乎人格和自由的主题,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去讲述,故事的主人公,年纪和笑笑相仿,情节、对话也带有笑笑的痕迹。
关于对话内容
记者:在《笑笑公开课》视频中,大家很惊讶今年才8岁的笑笑会提到“价值”“爱情”“正义”等令人意想不到的观点,为什么要跟孩子聊如此“高大上”的话题呢?
笑笑爸爸:有意地进行聊天视频拍摄,是今年才开始的。最初为一个出版社做绘本阅读后的视频反馈,在那段视频中我和笑笑就是一问一答进行的。虽然最后没被选用,但这样的聊天方式很合我们父子的心意。在视频里,笑笑聊得有趣、投入,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于是后来就想着再给笑笑拍一点其他话题的聊天视频,设定了一些基本的想法,跟他聊一些他不太懂的东西,比如谈生命、谈爱情、谈国学、谈正义……我想看看在孩子眼里,这些我们认为“高大上”、让成年人都无从说起的话题,他是怎么理解、看待的。
起初,我尝试过事先给笑笑设计问题,十个问题让他答,但发现孩子表达得有些不自然。后来索性把这些预设问题都推翻,想到一个话题就开始聊。记得我跟他聊“国学”时,他开始解释国学是“国家之间的学问”,我没有打断,在聊完之后,才告诉他哪些理解是不对的。但视频并不因错误的理解而做剪辑,记录的就是一个非常即兴、原汁原味的聊天过程。
我们会渐渐发现,孩子跟成年人的差距是一个年龄、资历、阅历的差距,但在智力、情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方面,孩子并不逊色于成年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能更敏感。比如《谈金钱》这段视频,社会上的地位、金钱、权利,学校里也有,笑笑都懂,有时听了他的解释和理解后,让人很受启发。
当今社会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如果说,之前的对话我们关注的是《笑笑爱成长》系列的绘本创作和《笑笑公开课》系列视频的诞生背景,那么接下来的对话,我们将关注的是笑笑爸爸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家长。
今天,我们该成为怎样的家长
记者:从事儿童文学专业,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等方面给你提供了很多便利与理论指导,你希望在儿子笑笑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笑笑爸爸:我希望自己一直能做孩子的朋友。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弑父情结”,就是从精神分析层面看,一个孩子想要真正的成长,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完整的自我,就需要从跟父亲的精神对抗中、从父亲的阴影里走出来。因为父亲一般都扮演权威式的角色,所以一个孩子在精神上分离、独立的过程中,父子之间会产生很多纠纷、冲突。可是,你想要让孩子真正地成长,必须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
所以我希望在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也就是他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之间不需要有那样激烈的对抗。我希望能在他不同的成长阶段,一直是一个带有指导性质的、一定程度上是孩子朋友的角色。小时候,我和他是朋友,争取在他成为初中生、高中生时,依然是朋友。
眼下令有些家长烦恼的是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很大原因是在孩子童年时期亲子关系中没能建立合适的对话关系。通常在父亲力量大的时候,他扮演权威的角色。当然,这种朋友式的对话话题有所区分。比如在笑笑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他,有些事情孩子要无条件地服从大人,比如说人身安全方面。
记者:如果说亲子关系是一种朋友关系,会给人一种温和的情感体验,那是不是意味着大人要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笑笑爸爸:有时候,我们与孩子也吵架,但吵完后要及时相互道歉,把矛盾纠纷化解。对孩子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态平和,对成年人来说太累,对孩子来说,他们是很敏感的,能感受到你的忍耐、你的装,这种折射出来的感情会很扭曲。
所以我的观点是,和孩子发生纠纷,想发脾气就发,但发完后要及时道歉。我道歉,是为我的情绪而道歉,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之前做的事是对的,依然要强调他的过错,等他气消了,也需要他的道歉。通常你会发现,当大人的语气变软了,原本也生气咬牙和你对抗的孩子也逐渐没了脾气。
可见,孩子是学习、模仿我们的行为的。所以现在遇到事情,我对孩子尽可能讲道理。看到我们这样做,孩子长大以后,他也会这样去做。如今有时候笑笑生气时,也会用这样讲道理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从而获得原谅与包容。这是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情绪管理方式。
记者:你也是第一次做家长,为什么你的育儿经历显得比同龄家长更丰富呢?
笑笑爸爸:书给予了我们很多育儿方面的指导。我的建议是家长最好看有体系性的书,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理论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如今书店里有不少类似“育儿1000计”的亲子书,那些书建立不出一种完整的理念。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或许那1000计中,你未必碰得上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一种。
也听说有家长抱怨理论书枯燥,看不下去,那可以多看儿童文学作品。好的儿童文学书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好的教育理念在里面,或许看完后家长提炼不出抽象的办法,但可以感知那种儿童教育理念,比如对儿童的尊重,跟儿童平等对话等理念。
就如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一说道理孩子就懂了,有时依然要通过故事的方式去解释。所以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孩子要读,我们成年人也同样应该读一读。何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除了教育感化的功能,还有文学审美功能。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书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的作用都很大,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尽可能让他读一些好书,年轻的时候用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打底,等到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书时,就不会在鱼龙混杂的图书世界里迷失方向,他自然会去过滤差的,选择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