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钰阳自制的广告牌。
赵钰阳理菜卖菜像模像样。
赵钰阳和外婆一起采摘自己种的菜。
赵钰阳自己种的冬瓜和南瓜。重庆晨报记者雷键摄
在巴蜀小学6年级10班,11岁的赵钰阳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卖菜娃”。
原来,从前年暑假开始,他就将外婆在自家楼顶种的蔬菜拿到家附近兜售,至今已收入近2000元。如今,暑假和周末是他固定的卖菜时间。两年下来,他甚至还培养了几名固定客户,直接到他家里去摘菜。
经历:一到周末就去卖菜
赵钰阳长得白白胖胖,乖萌可爱。说起卖菜经历,他立马换上了一副自豪的表情,“我还帮着外婆一起照料菜地呢!”
上周末,将刚摘下来的蔬菜码放好,赵钰阳又推着小车出门了。最开始卖菜,妈妈杨莉会陪着他一起,看着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熟练,杨莉不再跟着一起出门,而是在距离儿子卖菜六七米的地方悄悄照看着。
赵钰阳将小推车停放在肖家湾某小区外的超市门前,推车前摆放着一张招揽生意的牌子,“纯天然,无公害蔬菜,自家种有机蔬菜。”
赵钰阳的小身影很快吸引了行人的注意。“丝瓜多少钱?”一位中年妇女走上前。赵钰阳迅速报出价格,并老练地介绍道,“阿姨,菜都是我们家自己种的,没化肥、没污染,保证纯天然!”
收入:第一次就卖了37元
从最开始的张不开嘴,到现在自若地与人讨价还价。这两年的点滴变化,杨莉都看在眼里。
两年前的暑假,在外婆的协助下,赵钰阳从家里装了南瓜、丝瓜和苦瓜,第一次上街卖菜。在此之前,赵钰阳还特地到超市打探了一番价格,自家的蔬菜定价都比超市便宜几毛钱。
由于那个时候还没学习小数点,收钱算账有些困难。数学老师彭升鹏建议,可以请妈妈事先帮着把所有的蔬菜都称一下,算出价格,再贴上标签。这个办法真管用。赵钰阳原本估算需要1个半小时才能卖完的菜,不到半小时就卖完了,收入37元。赵钰阳很得意,觉得卖菜并不复杂。
可第二天,赵钰阳就遇到了麻烦。由于是周一,买菜的人比周末少,赵钰阳鼓起勇气吆喝了半天也没卖出去多少。
后来,在老师和妈妈的启发下,赵钰阳针对生意清淡的状况想了一招——促销。比如买两条丝瓜,就送两条小苦瓜之类的。
苦恼:卖菜经常被城管赶
两年下来,赵钰阳认识了好多人,也积累了不少的固定客户。如今,经常有大妈拿着他自制的名片打电话,相约到赵钰阳家里去采摘新鲜蔬菜。
但赵钰阳也有自己的困惑。“最烦恼的事情,就是被城管赶。”赵钰阳嘟着嘴。杨莉笑言,网购的小推车,就是为了应对这个状况。
但是,一直推着车子满大街转悠,很多买菜的人会忽略掉他的小身影。只有在超市门口定点卖菜,才更有针对性。
后来,赵钰阳在班上的自主活动里分享了自己的卖菜经历,也道出了这个烦恼。班主任郭萍老师帮着他做了分析,“仔细观察,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销。”郭老师告诉他,那些步履匆匆的上班族,显然在目标人群之外;那些提着环保袋的中老年人,则是重点的沟通对象。而且,清楚、简洁的推销词也很重要。
数学老师彭升鹏也非常支持,教他用计算器,并传授了不少推销方法。
杨莉感叹道,两年来,学校的多位老师都很关心赵钰阳的“创业”,并根据他遇到的问题出了不少主意。现在,赵钰阳不管是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还是灵活促销、心理调适等都有很大的进步。
收获:学会支配卖菜收入
郭老师说,两年多来,赵钰阳有了很大的转变,自理能力更加强了,在家主动做家务,在班上也逐步成长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第一个暑假结束,赵钰阳如愿用挣来的钱买了一部手机,剩余的钱给家里人买了礼物,并主动支付一部分给外婆作为种菜的酬劳。现在,赵钰阳有自己的银行卡,卖菜的结余都存在卡里,用来作为自己日常文具用品的支出。
在班上,赵钰阳承担了管理班级资产的任务,还经常给老师提出自己的管理建议。
“这样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实践体验空间和多维的发展。同时,教育很多时候都来源于日常生活。通过种菜、卖菜这样的小事,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商、情商;也让赵钰阳懂得,真正的成长,首先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巴蜀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专家>
这种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值得借鉴
市教科院杨昌弋老师认为,看似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效配合,转化成了值得借鉴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精彩案例,家校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共同陪伴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社会实践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最有益的补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多鼓励孩子,让他放手实践。孩子在实践过程中,会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家长应该大胆放手,同时做一个引导者。
家长们说>
不少家长点赞也有人担心
杨莉说,孩子刚开始摆摊的时候她很不放心,总觉得他还小,摆地摊这类要与顾客打交道的事情可能应付不来。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只有人太多时她才会去帮忙。“孩子的能力真不能小看,他们只是平时没有表现的机会而已。”
罗大妈买过赵钰阳的菜,她眼中的赵钰阳是个乖巧的孩子。“他的菜很新鲜啊,而且还不贵。”罗大妈说,“现在的小孩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比较疼爱,我觉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体验生活是件好事。”
昨天,重庆晨报记者也采访了一些市民,对于赵钰阳街头卖菜,他们大都是赞赏有加。张女士的儿子也在读小学。她表示,利用假期卖菜,比去上什么培训班要有意义,“如果我们家孩子想出来,我们也一定支持,毕竟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
但是,也有少数市民认为,孩子年龄太小,有些不忍心让孩子在路边摆摊体验生活。还有家长表示,孩子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是好事,但挣的钱如何规划,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校和家庭要认真地进行引导。(记者林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