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首届毕业生的集体照。班主任蒋红(第二排左5)和她的学生们。
借着前段时间杭州天成小学首届学生毕业15年的一个同学会,班主任蒋红作了一个统计,数字最近出来了——
一个班54个学生,同学会到了40多人。40多个学生中,做小老板的大概是一半,有10个学生是大专、本科毕业的;这些学生从事的行业很多:餐饮、五金配件、装潢、银行、教官……现在大部分都在杭州,大多27、28岁,有的结婚了,有的买了房子,已经是新杭州人。
蒋红说,这是她对杭州天成小学首届毕业生的第一次统计。这份统计让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学生在15年后的表现竟然这么优秀。
于是,这个原来让她一直担心着的班级,最近经常被她拿来给学生励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要你努力,你们可以过得比父母好;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只要你品行好,也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那个成绩很差的五(1)班
蒋红带得很累很累
1998年,杭州有一所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非法学校,叫“鲁冰花希望小学”。半年后,这所小学因无资质被取缔。
为了安置这些孩子,1999年,我国第一所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杭州市天成小学成立。后来,这所学校变成了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有小学部和初中部。
那一年9月,蒋红接手五(1)班,一共54个学生。当时,这届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成绩很差,蒋红记得她曾这样跟学生说:“你们要好好读书,读大学,这样才能留在杭州。”
这个班学生的问题,蒋老师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学生连题目要求都读不懂,每次做题,我要给他们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做,这样一道题一道题做下去。”
吃饭习惯不好,学生老爱讲话,怎么教都没用,不过学生都很能吃,不挑菜,还抢着吃。
“都不怎么讲个人卫生,衣服脏,头发很长,穿背心、拖鞋来上学的也有;书包也很脏,教室里也很乱。练习本的书写也很乱,本子破了,就贴一个膏药在上面。”
蒋老师1991年开始当老师,1997年来到杭州,教了二十几年的书。她说,这是她带过的最累的一个班级。
蒋老师说,这些学生身上的缺点很多,但也有朴实、勤劳的品质,“于是,我就一天到晚让他们搞卫生,用洗衣粉擦教室的地板,学生就赤着脚在教室里擦地板。地板擦得很亮很亮,他们都舍不得穿鞋子进教室,要脱鞋。但一脱鞋,教室里满是难闻的味道。我就对他们说,用抹布擦了鞋底后进来。”
这样的磨练,让这批学生变得守纪律了,变干净了,也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过,让学生喜欢上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一般般。
等这批学生升到了初中,在分班考时,80%的学生进了差班,多数人最后上了职高,还有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社会。
有二十多人已有自己的生意
有的身家已几千万
这个班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如今都有自己的生意。周亮亮是目前最有人气的,从事印刷行业,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六七千万,他今年27岁。
“我那时候学习一般,属于坏学生,就是不想读书,作业也是糊弄老师的。”这是周亮亮对自己小学时代的一个评价。
他初中毕业后,就在杭州到处找工作,在印刷厂、服装厂做学徒;一年后,在他18岁那年,他跑去了西安,开始做起了印刷的生意,“我的想法很简单,赚点小钱,养家糊口。”
周亮亮是衢州人,他读三年级时,父母来杭州打工,搞了一个流动摊位卖水果。他是后来转学来到杭州天成小学的。
“当时父母真的很不容易,我这辈子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租住在10平方米大小的民房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上的是茅坑,比老家还差。父母卖水果,晚上很晚回来,我就给他们做饭。”周亮亮说,那时他就想着早点工作,替父母分担家庭的压力。
周亮亮现在还记得,自己刚来杭州时,挺可怜的,话都不敢说,胆子很小。“当时,蒋老师常对我们说,穷人不穷心,我们从农村到城市来,不能看不起自己。”
一半学生留在了杭州
大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金志是温州人,目前在杭州一家公司当销售员,今年刚在三墩买了套新房。他是这个班里面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金志说,“我们蒋老师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更像一个妈妈。有一次班里有个学生退学了,去打工了,一个月赚了300元,我们都很羡慕。蒋老师就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租房子多少钱,每天吃饭多少钱,穿衣、坐公交多少钱,算出来后发现,一个月起码五六百元的收入,才能在杭州立足。蒋老师对我们说,以后打工也要现代化了,你们要做真正的杭州人,就要读大学。”
叶峰也留在了杭州,做了一家200平方米超市的小老板。今年,他刚花了20多万元换了辆新车,干起了专车这个行当。
叶峰初中毕业后读了职高,学的是电子商务,他读小学时,爸爸踩人力三轮车拉货,妈妈开理发店。“当时条件很艰苦,买菜舍不得,就吃菜场里剩下的菜叶;租了一个二楼的小房间,夏天很热,晚上根本睡不着,第二天上课没精神。”
他毕业后先去南京亲戚家的超市帮忙,一年后回到杭州,也开了一家超市,一直干到现在。2010年,他在杭州买了一套二手房,去年刚装修好。
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到读书如何改变命运
那些当年进城务工的父母,曾是乡村里较早出来的打工者,他们渴望孩子在城市文化的熏染下加速成长,融进城市,把读书当成了唯一的出路。
天成小学这个班的首届毕业生,80%以上成绩不算好。15年过去了,他们不仅有了一份工作,日子过得也不比普通人差。这一点,出乎蒋老师的意料。
在调查这个班的就业情况时,记者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比他们的父辈稍好一些,但也有一些人,可能融入不到城市,甚至有可能走上歧途。
蒋老师当时只想着他们能立足社会,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做坏事”;对总跟同学打架的学生,她甚至可以脱掉高跟鞋冲上去,震慑住那个学生……做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爱自己的学生。
在采访中,这些学生都很感恩,记得蒋老师的好。学生叶峰说,蒋老师曾特地叫上10多个学生,到家里吃饭;学生祁胜才还记得,蒋老师经常从家里带菜给他们吃;学生徐文理也记得,蒋老师向他们亮身份,说自己也是一个外地人,因为有文化了,才能到杭州来教书……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讲品行,讲做人做事的态度。在这一点上,蒋红老师做到了。她说:“学历当然越高越好,品行端正同样重要。”
祁胜才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成绩也不好,是班里的卫生委员。他现在开了一家拉链厂,年产值三四千万元。他特别感谢蒋老师,每年都会与老师联系。
“如今这些学生是我的骄傲。”蒋老师对记者说。
杭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大事记
1999年,杭州市天成小学成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在杭城享受正规教育了。
此后短短几年,在杭州有更多的民工子弟学校成立了:明珠教育集团、蓝天实验学校、杭州运河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州,不仅实现了“有书读”的目标,“读好书”也不再是梦想。
2004年,杭州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的暂行管理办法”后,外来人口迅速增长。“杭州全市,2002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只有2万,2012年超过20万,而且以每年增加2万人的速度增长。”杭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2008年,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管理暂行办法》(即我们通常说的同城待遇办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州读书,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免费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迎来了在杭入学的“春天”。
如今,在杭州主城区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约为12万,占所有学生人数的42%。今年杭城一年级新生人数为3.5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约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