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热点>大学 正文

英语学霸光鲜背后真的很拼 1天至少11小时的英语训练

发布时间: 2015-11-17 09:11:58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

  上周六,第六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华东区)”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开赛。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48所高校150余位口译高手在甬比拼,我市有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7所高校派选手参加。

  比赛分小组赛主旨口译和决赛会议口译两个阶段进行,主要考察选手听辨信息、记忆、提炼主旨和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

  经过一天比赛角逐,华东师范大学胡海云、宁波大学张彩虹、浙江大学王佳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荣峥名列前4名获得一等奖,将代表华东区选手参加接下来的比赛。宁波高校选手2名入围决赛,1名获得一等奖,均来自宁波大学。

  秘诀在于苦练基本功

  有人说,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它的上半身永远都是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而它的下半身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对于普通市民而言,翻译是一件高大上且神秘的职业,但翻译却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上周六,记者走进这帮参赛的口译高手,发现这帮英语学霸们光鲜的背后,真的很拼。

  获得第一名,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海运是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她在场上沉着镇定、用语精准,给现场评委和观赛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给我们的规定是一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至少要11小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胡海云告诉记者,听英语新闻、精读,做笔译,甚至会把同一个事件的英语和汉语的新闻报道拿来比较,从措辞和语法的差异中学习。“我们口译练得并不多,主要还是让他们把语言基础打好,基本功练好。”胡海云的指导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杜振东老师告诉记者。

  获得第二名,来自宁波大学师范英语专业大四的张彩虹同学也同样是把功夫用在了平时。大一大二的时候,每周都参加学校的英语角,和外国朋友聊天,认识了几个聊得来的外国朋友。周末也经常一起聚会,这对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我听歌听的是英文歌、看新闻上的是英文网站,手机里APP全都是关于英语。目前,手机加上平板的APP一共10个,固定几个每天都会看。”张彩虹说,老师要求学生要融入到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像母语一样的熟悉和亲切。正因为平时打好了基础,所以尽管只培训了10余天,张彩虹就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三的徐洁凤说,英语学习必须开口讲。“找不到人跟我说英语怎么办,我就自己跟自己讲。”每天,她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英语讲述一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翻译系主任张文涛肯定了徐洁凤的学习方法,他说:“这就相当于口述日记,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大帮助。”

  高端口译人才依旧紧缺

  “从整个市场看,高端口译人才肯定是紧缺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梅德明教授这样告诉记者。他也是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会议和商务口译考试专家,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委员会委员。据介绍,目前各类涉外项目谈判、高层次会晤、新闻发布会、以及国际研讨会等都需要高级口译人才,尽管现在学英语的人很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英语专业,但是能够达到同声传译高端水平的人还是少数。

  就梅德明教授所了解到的情况,一般企业很少养高级口译人才,有需要时会临时找专业口译人士来做翻译。目前从事会议同声传译的也多为自由职业者,工作难度大,收入也较高。

  “一般范文化的会议,一般口译人才都能胜任,跨专业复合型口译人才更为紧缺”。梅教授特别指出这一点,目前涉及金融、IT、医疗等专业性的会议较多,就对口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往往是“会英语的人不专业,专业的人不懂英语”。从高校出来的翻译专业毕业生较少有专业知识储备,往往需要根据职业需求进行自我充电。“要胜任一场专业会议口译,他们可能要提前做两周的功课。”梅教授说。目前的社会需求也对当下中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宁波晚报记者周科娜通讯员李封李燕妮)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龚双林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