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新闻 正文

一所学校见证中国基础教育发展 夏衍小学回望教育百年

发布时间: 2015-11-19 08:55:56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1950年彭埠中心小学(夏衍小学前身)的毕业照片。

  “杭州东乡,地滨钱塘,治桑兴农,风气淳良,农歌机织,声声和扬,加我诵读,更与嘹亮……”一曲校歌,脱胎于百年前杭县彭埠家喻户晓的童谣,而今天回荡在杭州夏衍小学的百年校庆上。

  《江干教育志》上可考的夏衍小学建校时间是民国四年(1915年),彼时校名为“皋塘乡立国民学校”,从清末至民国,彭埠镇只有一所现代小学,而更早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一位名叫丁立中的进步士绅创办了“机业第三初等小学堂”。据90多岁的老校友陈喜老人回忆:“洋学堂收费较高,但不分男女都收,提倡男女平等,先是富裕人家的女儿来读,后来贫苦人家可以享受免费,也到洋学堂来读书了……”

  行走在精心布置的校史馆中,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让人心潮起伏。内忧外患时,有识之士发愤兴学,以启民智。夏衍小学的百年校史何尝不是中国基础教育百年来的缩影!从民国国民教育的初兴,到日寇侵占下殖民教育的黑暗,从抗战胜利后的逐步复苏,再到新中国为基础教育奠基, 1996年终于实现全民义务教育,新世纪大力倡导教育均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虽数迁校址、数易其名,分合有时,但历史从未中断,教育的复兴正见证了民族的自强。

  校庆典礼上,每位来宾都拿到了一册30多万字的《世纪索是——夏衍小学百年校史》,略微翻阅,一个个历史的片段撞击心灵。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为成人识字开办免费夜校,老师们将《东南日报》上的时事新闻说给民众听,讲的人激动,听的人激愤,正当此之时,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也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而唱彻大江南北,写下电影剧本的沈端先,此时开始以“夏衍”为笔名发表小说,他的老家就在彭埠严家弄里的“沈家墙门”……

  80多岁的退休教师杨烈任老人至今还能清晰讲述起1950年老校长将聘书递给他时的嘱咐:“解放前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七讨饭,八教书,教师的职业是十分低下的,而且工作也不稳定。现在解放了,要好好工作。”

  逝者如斯,但对于一所学校,奋斗过的人们,绝不会湮没在时光的长河里。2010年8月12日,杭州市彭埠第一小学正式更名为夏衍小学,江干区教育局长徐晖介绍说:“浙江有茅盾、鲁迅、郁达夫等冠名的学校,彭埠一小当时正好搬迁新校,所以更名为夏衍小学,正好与当时已经更名的夏衍中学衔接,将影视文化、夏衍文化引入学校来,推动学校的发展。”

  今天的夏衍小学,有36个教学班,1600多名学生,占地面积15652平方米,建筑面积16842平方米。学校以“种子品质”为核心精神,它的校训是——“孜孜不倦,生生不息”。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龚双林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