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40分钟,这是教育界多年来的传统。而今,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记者近日了解到,义亭小学在我市率先打破这个传统,根据具体学科特色推出了长短课。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用老师的话说是“学得高效”、“上得过瘾”、“灵活多样”,灵动多样的上课方式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根据课改要求,攻坚克难改变课时“常态”
所谓“长短课”,就是将每堂40分钟的标准课时缩短或延长,长则60分钟,短则30分钟,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而定。义亭小学校长朱向阳表示,长短课的开设,使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大大提高了课时的有效率。在没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突显“学本课堂”的理念。
朱向阳介绍,省教育厅下发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中指出:要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但是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发展及课程实施的需要,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月课、阶段性课等,科学、灵活安排课时。
在这样的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学校转变思想,明确了课时安排的改革理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分析不同学科课程在不同年段的实际需求,结合教师实际教学的需要,合理设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课时安排,在长短课的设置和实施上开展尝试。但一到付诸具体实施,就马上遇到两大非常现实的困难:一是不同年段、不同学科设置长短课,学校的铃声怎么统一?二是长短课具体怎么安排?为此,学校课改小组召集“三长”多次开会商讨解决办法。最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明确了“长短搭配,学时不变;不同年级,同科互补;同一年级,异科互补”的操作策略。
长短课模式设置课程教学更灵活、效果更优质
义亭小学自去年10月开始改革常态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推出长短组合的课时安排模式以来,至今已经一个多学期。从学校相继开展的教师、家长和学生调研来看,反响热烈,可谓成效初显。
比如,短课时让学习时长更合理。“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约15分钟,以往整齐划一的40分钟,对组织有效学习是个挑战,也因此会浪费不少课堂教学时间。”一位老师介绍说,以数学为例,孩子数学连续学习超过20分钟,效率和效果就会明显下降。如果课时缩短为30分钟,教师会精备精讲精练,也更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规律,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因此,学校将“6年总课时约840课时,一至六年级每周约4课时”,调整为“每周1个标准课时和4个短课时”,同样是每周160分钟的教学时间,每节时长缩短但能保证每天1课时,受到了数学教师和孩子的欢迎。
同样,长课时的设置让学习效果更优质。朱向阳介绍说,类似音乐、美术、科学实验、高段的阅读写作等,学校都设置了长课时,这样的设置使音乐表演有时间,美术创造有保证,科学实验很充分,阅读写作能完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长短课的多元组合,使学习形式更加丰富,也解决了许多教学实际问题。比如“现阶段课时变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未变的问题”,以四年级科学课程为例,一学期4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需8课时,一共32节课,如果按之前每周两个标准课时来安排,平均一学期一共有35课时,显得非常紧凑。设置标课和长课,老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情况,灵活调整长课、标课和短课,有了更多的教学主动权,效果也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