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钱江晚报》上读到一篇报道:一对乌鸫在上虞城东小学筑巢、孵蛋,受到该校师生关注、保护。这篇报道的标题是“一个窝六个蛋,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读罢这个故事,作为成年人,也很感慨,很受启发:教育可以这么美!教育应该这么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笔下的春雨之美。上虞城东小学的“护鸟行动”,作为一个教育行为,也具有“润物细无声”这样的美感。保安夏师傅看到鸟儿筑巢,没有驱赶;孙容容老师拍了照片、发了微信——他们都觉得这是美的事物。看到微信,林校长马上赶到现场查看,“如果能让孩子们实时关注鸟儿的孵化和成长,记录和了解正确和动物相处的过程,这该是多么好的自然课堂。”一个护鸟行动就此展开,一个以护鸟为主题的教育行动就此展开——教育行为的发生,就像自然行为那样自然而然;教育行为和自然行为的结合,也是那样自然而然,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这些年不自然的、矫揉造作的、强加于人的教育行为太多了,什么洗脚秀、下跪秀等,一个比一个奇葩。一个不自然的、勉强、做作的教育行为,要么它本身就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才需要包装;要么好的内容不被主事者所认识、发现,其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好的教育,美的教育,不需要敲锣打鼓,生怕外界不知道。洗脚秀,下跪秀,其实都是想秀政绩。秀政绩的教育,必然违背教育伦理,它不会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只是作秀的道具。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因为乌鸫筑巢而召开一个校领导会议。只有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会意识到乌鸫筑巢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教育题材。
“乌鸫筑巢”具有哪些教育价值呢?最基本的层面是知识教育:鸟类知识、自然知识等,在此基础上,生命教育、爱的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报道说,师生通过监控设备观察乌鸫的行为,大家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小鸟什么时候破壳而出?鸟妈妈会如何哺育这些小生命?这个等待、观察的过程,其实是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感受自然、敬畏生命——如果说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完善生命、充实生命,让生命变得健全的过程。城东小学的傅蒋老师想,如果师生们能实时看到鸟窝里鸟儿的一举一动,就太有意思了。傅老师自费买来了监控设备……只有以学生的快乐为快乐才会这样做。能够从学生的成长中感知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有一些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并没有尊从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召。他们不能从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感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只能用作秀来吸引外界和上级的注意,让虚荣心得到暂时的满足,以期获得上级的赏识,或许还有提拔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不惜以少年儿童的宝贵年华作自己“进步”的台阶!他们自己陷在可鄙的人生的泥淖中不能或不愿自拔,还要把无辜的孩子带进泥淖!
生命的成长历程,应该是美的历程。经过美的熏陶,对美敏感的人才会辨别美丑。不要以为审美是很虚的东西。美丑不分的后果可能很残酷。所谓美丑不分,就是对美对丑都不敏感、不敏锐,对美不知保护、珍惜,对丑不会厌恶、排斥,最终被丑恶所裹挟、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