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东北某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届硕士研究生论文,与2005届的高度相似,并且两人为同一导师。
安徽某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专业2007届两名硕士研究生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并且两人毕业时还是同事关系。
这是最近媒体报道的两则学术不端事件。尽管近几年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多有揭露,上述事件的戏剧性,还是让许多人觉得离谱。
在上述明显的抄袭之外,当下还存在很多不良的学术行为,整体而言可称之为“低水平重复研究”。不太为社会公众所知的是,2011年华东师大面向全国设立思勉原创奖,意在高举原创大旗,澄清学术环境。
或许很多人会表示怀疑: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科研究真有原创吗?原创有那么难吗?
“拿自己的钱,评人家的奖”
思勉原创奖主要奖励文史哲方面的原创精品。每两年评选一次,不超过5篇作品获奖,奖金10万元。思勉原创奖的奖金,主要来自华东师大,包括校友捐赠。
华东师大的优势学科教育学并不包括在内。并且,2011年以来三届共有13篇作品获奖,来自华东师大的获奖者只有杨国荣、茅海建两人。因此,校内有不少人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在“拿自己的钱,评人家的奖”。
这个奖原本就是一个校内奖。2002年国家出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华东师大文科发展赶上了较好的机遇。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学校便想到了设立奖项。华东师大校长助理许红珍告诉记者:“当时叫‘创新奖’的太滥了,我们便想到了‘原创奖’”。
然而过程并不顺利。
文科研究似乎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原创。和自然科学奖项所不同的是,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
文科研究的成果,也很难一目了然地说对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并且在评审时,这种社会影响也很难说清是客观评价,还是评委的主观判断。
为了改进评奖方式,校方将申报制改为专家推荐制。然而,很多人是自己写好了推荐评语,然后让专家签个名。
争议还有很多。就这样一直拖了6年。
2008年,华东师大人文社科原创奖才有了正式下文。“实名推荐,问卷调查,公开评审”,评着评着,评奖制度也就设计出来了。
当年,包括本报在内的诸多媒体,对华东师大人文社科原创奖都给予了高度肯定。教育部社科司出了简报,国务院领导也做了批示。
在有关方面支持下,2011年这个校内奖更名为面向全国的思勉原创奖。华东师大首届人文社会科学原创奖,也成了最后一届。
许红珍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原创奖的公平公正,从校内评奖时他们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要有套评奖制度,换了任何人都能把这个事做成;二是校领导的成果,以及和她本人有关的,都不参与评奖。
把教育学等优势学科排除在思勉原创奖之外,或许也体现了华东师大的某种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