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热点>基础教育 正文

农村中小学:美育润物细无声

发布时间: 2016-04-21 14:17:36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山东省平度市广州路小学的师生在“艺术实践工作坊暨艺术作品展”环节展示面塑、面花的制作。张劲松摄

  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一小学的学生在展示麻编绒绣。张劲松摄

  手绘京剧脸谱戏韵十足、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精细、木刻版画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泥巴面团在孩子们手中绽放生命……

  日前举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农村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首次亮相,令人眼界大开,也成为本届艺术展演的最大看点。农村孩子出色的艺术表现、自觉的文化传承,不仅展现出农村地区美育水平的提高,也表明艺术教育人人享有的局面正在成为现实。

  兴趣是美育的基础

  在艺术工作坊展演现场,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赵书辉,正聚精会神耍着皮影戏《三打白骨精》。但见他手中凌空翻舞着五根竹棍,嘴里念着地道的乐亭话对白,脚下还能制动锣鼓,韵味十足。学耍皮影戏2年的他对记者说,这太吸引人了。

  在他旁边,正安静地给皮影染色的是他的同学张艺萍。“我们那儿是皮影的故乡,以前爷爷奶奶也经常带我做皮影玩,我很喜欢。”张艺萍说:“在学校,除了刻、染、耍以外,我们还跳皮影舞、皮影操,可有意思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艺术工作坊,孩子们无论是专注地做着手工,还是眉飞色舞地进行讲解,眼神中透露出的都是欢喜和热爱。每每问起他们为什么在工作坊上课,他们总说好玩、喜欢。

  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美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成为受益者,都享有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的权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获得全面发展。为此,教育部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126个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努力缩小城乡之间艺术教育的发展差距。

  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我们强调美育,但是并不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毕竟,99%以上的孩子可能都不会直接从事艺术工作。”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孔新苗认为:“以兴趣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长久的心性修养和人格素养,是为了培养一个有品位、会生活、懂欣赏的人。”

  传承是最亮的特色

  从农村学校40个主题各异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间走过,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气息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山东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依托地缘优势,潍坊市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开设起风筝艺术工作坊。工作坊的张少军老师介绍说:“村里有不少扎风筝的老手工艺人,学校经常邀请他们来给孩子们做辅导,一举两得,一方面学生能学习风筝的文化历史和扎制技术,另一方面老艺人们觉得生活有了新的乐趣,自己的手艺得到了发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学校艺术工作坊可以称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继承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创建了449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南街小学就是其中的一所。

  在陕西汉中,有一种结合秦腔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用杖头木偶为演员、被称为“南路秦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这一剧种在当代曾一度濒临失传的处境。于是,洋县南街小学成立了汉调桄桄工作坊,聘请非遗传承人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从泥塑造型、勾画脸谱、服饰刺绣,到木偶组装、乐队演奏、表演唱腔,吸引了1000余名学生的参与。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大量鲜活的艺术资源就蕴含在生活之中。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是艺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广西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的排瑶刺绣,甘肃武威凉州区共和街小学的微型沙雕,辽宁黑山县胡家镇中心小学的满族剪纸……都是美育与地方风土民俗、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代表。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所说:“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大地的文化,尊重自身,文化之根就不会断,未来就有希望。”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张姚瑶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