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留学咨询市场。
有留学生靠努力“挣回了学费和尊严” 也有人努力想融入当地环境却以失败告终 还有人因留学得了抑郁症
中国妈妈黎铭试图去弄清一个问题: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
那是1年前,在拥有几千名成员的“南外家长QQ群”,家长们都在分享同一种不安:他们的子女都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所名牌中学,每年少说也有两三百人浩浩荡荡地奔英赴美留学,所有人都想知道,孩子在国外究竟过得怎么样?
黎铭自己的儿子正在美国念高中。毫无意外地,这位“家长中的活动家”揽下了这份“工作”。此后,她用180天的时间,走访了24所名校,接触了130多位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留学世界”。
现在,黎铭试图通过实地走访,来了解中国孩子的生活。她发现:“每个留学生和他们在大洋彼岸的父母,都有着自己的不适和焦虑。”
在她的寻访对象中,有人靠自己的努力“挣回了学费和尊严”;也有人努力融入当地环境却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再回到“中国人的圈子”;甚至有人因留学得了抑郁症。
焦虑的中国学生圈
焦虑,这是黎铭见到宋希玥时,最直观的感受。
这个在斯沃斯莫尔学院就读的姑娘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不喜欢这所全美顶尖的文理学院,更不喜欢自己的状态,“感觉就像是加强版的中国高考生,每天就是学习,学习,还是学习;话题就是拿A,拿A,还是拿A。”
为了毕业留美,让留学“有价值”,这个姑娘选择了并不喜欢的经济学专业,每天埋头和数学课、经济课作“斗争”。“再坚持一下,或许就是海阔天空了。”
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圈子。刚来美国时,她曾努力和美国同学交朋友,可新鲜感一过,美国学生圈总在谈论离自己很遥远的政治和文体活动,她却感到学业压力很大,只能慢慢告别了美剧、俱乐部,重新回到中国学生圈。
可那里像极了国内的家长群,天天说排名论成绩,让人“喘不过气来”。
在换掉了40双袜子,把一件外套整整穿了一个月后,黎铭终于发现,这不是个例,而是许许多多中国留学生正在经历的真实。
帝国理工学院的王阳为此得了抑郁症,学业压力太大又找不着自己的方向,这个无锡男孩被迫休学一年。
另一个“留学世界”
黎铭忍不住去想,自己走访的多是顶尖名校,“在好学校的孩子尚且压力如此大,在一些差一点儿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会是怎样的状态?”
她后来了解到一个更加难以置信的“留学世界”:中国学生聚在一起打麻将、购物、旅游,或是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聚会。前不久因群殴同伴闹上美国法庭的几名中国留学生,清一色来自一所较差的私立高中。
中国男生小吴高考后来到爱荷华大学,在那个亚裔稀少的校园里,他的同学称呼他“chink”,这是英文中一个富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侮辱性用语,对象是华人或东亚人。同学用马克笔把小吴宿舍的猫眼堵上,用安全套套住门把手。
听着小吴风平浪静的讲述,黎铭心疼得很。继续聊下去,黎铭才知道,小吴的留学充满了“随随便便的色彩”。因为儿子高考失利,父母找了留学中介随随便便就选了学校。他们的算盘打得也很响:孩子在中国没考好,出国“镀层金”,回来就能一飞冲天。
可直到抵达爱荷华,这个男孩才发现,那所排名较低、地理偏远的大学,并不能提供他想要的“留学生活”。之后的种种经历,他却不敢告诉父母。一年人民币几十万元的开支面前,让小吴决定“报喜不报忧”。
这种“表面的和平”维系了两年,直到小吴“忍无可忍请求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