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热点>大学 正文

走进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半个月才能修复一册书

发布时间: 2016-07-29 14:11:01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选好纸张,将破损粘连的书页一页页分开,用糨糊将其粘在纸上,托起来喷水压平,待自然风干后,裁剪装订……在成都蜀汉路一栋办公楼里,有一群每日伏案而作、修修补补的人。这里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所在地。

  成立于2008年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个人,现已修复古籍上万册(件),是目前西部规模最大的民营文献修复机构。今年3月底,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传习所在这里正式挂牌,这也是国内首家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批准设立在民营修复机构的传习所。

  一家民营修复机构为何能入选?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为你揭秘。

  创业初期

  每人每月工资300元

  前来接待记者的,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主任彭德泉。虽然他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在他带领下,记者来到修复中心工作室,只见书桌上堆放着大量待修复的古籍,有些遭虫蛀破损严重,有些因霉变已经板结粘连成“砖头”;而另一旁则是已经修复好的古籍,焕然一新。“看到大量的文献因年代久远且保护不周而破损,感到十分心痛。”2005年,彭德泉从巴中市图书馆退休后,联合几位从事图书馆工作并有古籍修复经验的同行一起,在德阳广汉成立了古籍修复机构。

  创业初期,日子十分艰难,团队总共只有5个人,主要为德阳当地图书馆等机构进行古籍修复,同时开展一些培训工作。“当时每人每月工资只有300元。”彭德泉说。

  在他们的坚持下,团队不仅存活了下来,还逐渐在业内有了些名气,规模也有所扩大。2008年,彭德泉在广汉正式注册成立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4年后,成都博物院为他们免费提供了办公场所,修复中心在成都成立了分中心,并把主要人员搬迁到成都。修复中心的业务也不断拓展,除了修复古籍,还要修复钱币、书画、碑帖、档案等,为省内外几十家图书馆、博物馆甚至高校等馆藏单位以及一些私人收藏家承担过修复工作。

  2013年,修复中心联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巧手慧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展出了近百册(件)经修复中心修复的珍贵古籍文献。正是这次展览,让修复中心开始受到关注,接到修复订单也越来越多。2014年3月,修复中心被四川省文物局授予“可移动文物修复二级资质”,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获此资质的民营文献修复机构。

  
编辑: 张姚瑶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