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热点>大学 正文

教育资讯·精准下乡:暑期实践彰显青春活力

发布时间: 2016-08-23 09:45:3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在指导留守儿童做手工。梁正伟曹正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暑假很多高校学生走出校园,去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义务支教、经济和社会调研、关爱留守儿童、探索民族文化……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彰显着青春的活力。

  江大:“留学”到乡村

  8月,来自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的在校研究生首次踏上了“农村交换生”项目。短短的20天时间里,他们冒着酷暑,分别交换到苏南和湘中农村“留学”,探讨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

  来自湖南衡阳的学生陈聪是这次“农村交换生”项目的首倡者,也是第一批“交换生”。她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主要凝结于农民的日常生活智慧,想要感受当地的乡村治理,就必须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经过筛选陈聪最终选择了与生活在南京高淳的李军强进行交换,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农村留学”生活。在“导师”李永明的带领下,陈聪很快就融入到农民生活中。“公共地的治理向来是农村治理的难题,但在这里却从来不用担心,从村里的祠堂改造、修路、水利设施建设、古文物复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都是村民通过举办庙会、舞龙、划龙舟等方式筹集来的。”除了乡村卫生综合治理,当地村民饱满地精神状态更是给小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军强则来到陈聪所生活的衡阳市祁东县延塘村。在这的十几天,他看到了矿山开采后留下的残垣断壁,看到了农村老幼的无助眼神,看到了公共卫生的无人问津,喝上了锈迹斑斑的自来水以及乘坐了除喇叭不响什么都响的公共交通等。这里的大山曾经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而如今只留下残破的荒山,到处是发展留下的“伤痕”。

  国家在提倡精准扶贫的同时,大学生下乡,尤其是更高学历的大学生带着自己家乡的建设经验“精准下乡”更是眼下高校教育的有效探索。“美丽乡村交换生计划是我校学生积极探索乡村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们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家乡的建设经验带到广大的中西部农村,让更多的乡村能够享受到农村深化改革的成果。”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周存君说。(周存君)

  扬大:驻村新农民

  “嗡隆隆……”伴随着尖锐的轰鸣声,扬州槐泗镇团结村的稻田里,一架航空测绘无人机盘旋着。这个紧邻运河的苏北小镇,有着千余年的水稻种植史,而利用无人机对农田分布情况进行航空测绘尚属首次。第一次从“上帝视角”看到了村子里的农业水文资源分布,村干部李开阳笑得合不拢嘴,“这群‘大学生农民’不简单啊!”

  今年入夏以来,江苏不少地区遭受了连日暴雨,当地水质严重恶化,使得鱼虾难以适应。如不及时处理,大半年的辛苦就得泡汤了,不少村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村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大学生。扬大水能学院农水专业的贺园春等人在实验室研制了一种多参数一体化传感器,其中包含了温度、溶解氧、浊度及绿藻等参数,再将其通过物联网与手机端相连接起来,使得村民通过手机即可及时了解水源水质具体情况。师生们主动来到村民的鱼塘,了解情况,取样分析,根据当地水体特点,制定了一套水质改善方案。在鱼虾死亡高峰再发生前,遏制住损失。

  “他们教我最新的养殖技术,比如控制池水PH值,提高水体溶氧量……”提起最近所学,村民老张如数家珍,接受过专业培训指导,他对未来的养殖之路信心十足。

  借助电商网络平台推动隆觉村打造“朴席”等非遗品牌,里下河地区有了首个可移动的农田土壤检测台,汤汪乡正在推广无人机等智能农业装备……如今,扬大像贺园春这样入驻乡村的“大学生农民”不在少数。仅今年暑假,就有三万余名,近四百余支团队三下乡。近三年来,学校累计培训农村基层专业人才近8000人次,超过1000名医科毕业生赴县级及以下医院工作,有近600名师范专业毕业生站上了农村中小学的讲台。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朝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转变,这决定了未来的农场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在该校水能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军看来,学院的培养目标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成为农民,而是既有技能,又能创新,还能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编辑: 张姚瑶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