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新闻 正文

鲜为人知的行当·医学模特:没病装病拼演技

发布时间: 2016-09-12 08:56:37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SP在给医学生授课。

  吴建生2011年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改研讨会上作临床问诊的大会表演。

  SP接受医学生检查。

  职业性没病装病,他们是医学生的“活教材”、“试验品”甚至“评估师”

  本是健康的正常人,却总无病呻吟;没有医学背景,却总要对医生的问诊、检查百般挑剔。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群职业的“没病装病”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SP,中文译为标准化病人,也被俗称为医学模特。

  上个世纪60年代,SP出现在北美,兴起30年后才进入中国。1992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培训了全国,也是亚洲首批SP。24年里,有人离开,有人加入,有人一直坚持着。

  这些SP中,有律师,有保险推销员,有退休职工……但一走近模拟病房,他们就是医学生的“活教材”——他们要演好每一个表情,拿捏好疼痛反应时间差;他们也是评估者,要在“看病”过程中记住“医生”的每个小细节;他们还是老师,要现场一对一为医学生们指导、提意见。

  又是一年9月,一批医学生即将迎来毕业考试,SP们又要开始“装病”了……

   医学模特

   一个鲜为人知的行当

   台前·拼演技

   拼爆发力找茬发飙让大男生吓得冒汗

  一个10余平方米的“诊室”内,一个中年男子搓着手,来回踱步——他的妻子正在产房里待产。这时,穿着白大褂的男“医生”和两个“护士”走了进来。“您好,我是实习医生×××,根据产妇的情况,建议剖腹产……”还未等“医生”说完,男子便打断了他,“如果娃娃抱错了怎么办?”

  面对“家属”这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这位“医生”有些招架不住,愣了两秒,“应该……不会吧。”哪知这话一出,“家属”勃然大怒,“啥子叫应该?就是说可能抱错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以开玩笑!”咆哮着,他还拍起了桌子。这时,“医生”彻底懵了,身边两个“护士”想要圆场,可“家属”根本听不进去,继续发脾气,还宣称“要告医院。”

  近20分钟后,几位“医护人员”终于安抚住了“家属”,此时,这位大高个男“医生”已满头大汗,“手心也冒汗了。”

  “镜头”随后一转,暴怒的“家属”整理了衣服和乱掉的头发。“你怎么能够说‘应该不会’呢?这种原则性问题,一定要肯定地回复家属,并告知我们有哪些措施来规避这种风险,打消他们的疑虑。”这位“家属”突然换了语气,男医生才缓过神来——刚才只是模拟医患矛盾的场景,眼前的“患者家属”正是一位SP。

  “老师们都演得特别像,有时候,我们都以为是真的。”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目前在该院技能中心负责SP培训工作的贺漫青说。

   拼观察力不同患者的语气着装都得抠

  SP和演员类似,不过,他们演的都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而他们的剧本,就是一叠病例。

  从1992年入行到现在,如今61岁的吴建生是亚洲首批,也是目前最资深的SP,24年里,他扮演过智力低下儿童的家长、咳嗽哮喘病人,也当过冠心病患者。

  一开始,吴建生被分到儿科问诊组。虽然只是扮演病人家属,不用装痛,可同样“压力山大”,“发热患者的家长,和智力低下儿童的家长,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很焦急的神情,语速快,迫不及待地描述一番,但抓不住重点,而后者则是憔悴,但眼神里又充满期待。”

  当时,37岁的吴建生,已是一个5岁孩子的父亲,但对于“智力低下儿童”,他却完全没有经验,于是,他专门跑到医院门诊观察,逮着机会就找一些智力低下儿童的家长聊天,“后来慢慢地找到感觉,越演越起劲。”吴建生说。

  同样是心悸,病例中,患者的身份不同,SP的表演也要做改变。当作为博士毕业的高校教授时,SP小李则会穿上一件小西服,戴上黑框眼镜,“医生,我总感觉心慌。”而身份转为外来务工人员时,她则穿得较随意,语气也变得“接地气”,甚至用上了方言,“我心头作难啊。”

  
编辑: 张姚瑶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