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一天不是24小时”
即使对于硅谷精英而言,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也有着不小的挑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子夏说起在美国时一个同事的“经典案例”。“他说我写代码,哪怕只要写一个分号,这段代码就写完了,就可以交差了,但这时候到五点了,我一定不写上那个分号就回家了。”
盛子夏坦言,听到这话后“我都傻了”。但这反映的就是在美国工作的真实状态。尽管很多时候遇到问题大家很有解决的激情,但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各自负责一摊事情,“钱多事儿少”。
这一点得到了芝麻信用资深数据挖掘专家赵星的共鸣。他告诉记者,如今的工作强度,是自己在美国著名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FICO工作时的至少三倍。“回国最大的感受,是感觉一天不是24小时,而是48小时、72小时……”
与此相应的是,在国内做事更有成就感。大幅度增加的工作量,带来的结果是,产品推进速度是美国的十倍甚至百倍。他举例说,FICO每更新一个版本的信用评分需要五年,但在蚂蚁金服,数据模型迭代速度达到了平均每一两个月就有一次。
“这里是个全新的市场,没有历史包袱,没有以新换旧的纠结,因为这里什么都是新的。”赵星告诉记者。
而从硅谷带着51支创业团队回到中国的硅谷高科技创新创业高峰会创始人、执行主席雷虹,感慨说即使一到成都,她也“感觉整个城市都动起来了,远远超出想象”。这样的现象,在当下的中国绝非孤例,而是普遍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亚洲招聘公司Spring Professional上海总监Stephen Wu坦言,10年前留学生出去是不准备回来的,“但是现在你看看这些年轻的学生,他们希望回来,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很快。”
做国外“想做而没做到的事”
业内人士分析,这波以互联网精英为主的归国潮,开启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及创业井喷初中期,也就是2013年、2014年左右,国内的互联网平台、服务、产品、场景,以及构建的生态、用户数量、商业机会等,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业务场景和用户不仅开始遍布全球,而且创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
在技术能力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开始打破IT核心技术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中国最前沿、最具创新、甚至国际输出能力的技术能力,集中出现在互联网公司。这为硅谷人才回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盛子夏分析说,以前我们总有一个惯性思维,要做什么事就先看看欧美、日韩是怎么做的,之后“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如今我们已然成为被复制的对象。他举例说,支付宝实名用户4.5亿,全球第一;滴滴打车用户3亿,全球第一;腾讯社交平台总用户数,全球第一……
“以蚂蚁金服为例,我们做成了全球金融机构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把金融变得像可乐一样,无论贫富、国籍、城乡,都能享受同样的服务。”说起这些,盛子夏不无骄傲。
而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可能性,还有诸多更为乐观的预计。
近两年,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发现,在跟哈佛、斯坦福等名校留学人员交流时,他们表达的回国创业意愿越来越强烈,其中大量硅谷人才甚至高管回国。“中国创业的黄金10年已强劲启动,经济在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面临广阔的市场,机会无限,未来可期。”
而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就向硅谷华人发出呼吁,认为中国将带给海外人才更多的发展机遇。那时,正值这一波硅谷精英回国潮流开始启动。
“虽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依然是美国的,但是中国的公司依旧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百度CEO李彦宏的这个观点,早已得到许多人认可。最近,他在百度贴吧中发帖提问:“世界的创新中心会从硅谷转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