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新闻 正文

记者卧底自杀QQ群对话触目惊心 家长呼吁关闭这些群

发布时间: 2016-12-05 12:20:49 来源: 成都商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专家直击

  网络相约自杀具有从众性

  应关闭自杀QQ群切断负能量传递通道

  什么样的人会走进自杀QQ群?

  有着较强悲观情绪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走进这样的轻生QQ群呢?峨眉山心理学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艳介绍说,加入这种QQ群的人一般都是有着较强悲观情绪的人。比如,生活中从小被养育者过度忽视或有过被虐待经历、成长中遭遇到创伤性事件或身体疾病等原因。

  据魏艳分析,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注,全社会对这些心理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于是他们选择去这样的QQ群,寻求被理解感和相似人群的情绪共鸣。

  “在QQ群里相互之间肯定有情绪影响,但是QQ群之外,他们向谁诉说?”在魏艳看来,其实,网络相约轻生与传统轻生在起因上并无二致,产生轻生的心理基础或是有严重的抑郁情绪,或是有悲观绝望的心理活动。

  为什么选择群里相约自杀?

  在网络上,个人身份是隐蔽的

  安徽某高校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伟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曾专门关注过网络相约自杀问题。李伟认为,这些人之所以选择QQ群相约,是因为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隐蔽的、想象的、多样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对其失效了。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极易沉迷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

  加入自杀QQ群有什么影响?

  负能量扩大,带来“连锁效应”

  对此,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介绍,有抑郁或自杀倾向的人,深陷负面情绪在现实中求助无门,自然想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抱团取暖,但这种抱团往往取到的不是暖,而是在群里相互碰撞交流后,负能量被进一步扩大。

  张侃认为,自杀QQ群是网罗一些思想消极、精神颓废、心理扭曲或者受到挫折等消极群体,已经成为一种“坏情绪污染源”,不少人原本没有自杀的决心,但在群里受到某种感染、诱导甚至“鼓励”而导致发生悲剧。

  “自杀是一个人在绝望状态下作出的举措,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黄匡忠教授称,从社会心理学方面分析,单独一个人自杀,不可避免要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影响,可能很难下定决心或干脆放弃,但如果选择几个人一起相约自杀,就有相互促进的强化作用,自杀更容易实现,而且年轻人自杀多喜欢采用跳崖、跳楼等一些冒险方式。

  李伟认为,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一旦有人选择网络相约自杀成功,就会在极短时间内给其他在压力中挣扎的青少年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自杀的“连锁效应”,甚至自杀方式也相仿。

  如何对抗网络相约自杀?

  应当关闭自杀QQ群

  对于QQ群相约自杀的行为,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闭那些鼓动和发起自杀行为的QQ群,切断有自杀念头的人之间传递负能量的通道。另外,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密切关注讨论自杀的QQ群,对有自杀高危倾向的网友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李伟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通过对网络相约自杀信息的过滤、屏蔽等手段来净化信息;还要把预防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李伟看来,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网络立法工作显得滞后。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网络监管等方面的立法经验,做好对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的预防工作。此外,建立完善的自杀预警和干预系统是消解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有效之策。

  如何对抗网络相约自杀的不利影响?黄匡忠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这类QQ群的监控和管理,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开设网上咨询热线,提供心理救助,广泛宣传呼吁大家珍爱生命。网络相约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仅需要网络上监管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全社会来给予关注和预防。

  
编辑: 张姚瑶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