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
庞大需求推动下,“银发经济”市场火热。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到2050年,老年产业市场消费潜力将由目前的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占GDP比例从8%增长到33%。
与此相对的,在移动互联领域,专门给老人使用的智能手机品类不多,更常见的还是“老人机”。“一个小手机,字体很大,声音很响,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再没有其他的功能了。”马勤比划着,概括他用过的“老人机”。
“子女们的想法可能是,老人学新东西太难了,不如用个简单点儿的。”杭州久爱科技开发公司首席技术官王岳说。他们是瞄准银发市场的众多团队之一,刚刚推出一款受众为老年人的智能手机。
但是,一家地方媒体本月的调查发现,“老人机”在长沙市场销售急剧萎缩,智能手机成了新宠。而根据王岳观察,“老人机”的失宠不只在长沙一处。
在投放新产品前,他们做了一次市场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老人希望拥有功能更齐全的高端智能手机,尽管他们往往对子女表示:我用个差不多的就得了。
“我不觉得老年人真的学不会智能产品。”隋明哲说,教了3年,他还是觉得很有乐趣。他承认,学员们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确实不如年轻时候了,子女有时候说几遍还教不会“挺心累的”,但“真的只需要多一点儿耐心”。
他在这个班上教了3年,很少见到儿女陪父母来听课。一个很受欢迎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与老人交流时,羞愧地说,教自己父母时还不如教他们有耐心。
无论网络购物还是查找视频,很多老人都被子女说过类似的话:您别折腾了,我几分钟就给您做完了。但是他们想要的并不是快速做完,而是自己会做。
隋明哲在学校读计算机专业,空闲时总在搜罗好玩的应用程序,推荐给年纪是他几倍的学生们。
“真的需要专门给老年人的产品吗?字看不清可以放大,音量太小可以调高,任何功能都可以下载应用。关键是要教会他们现有的产品。” 他对科技大潮的走向充满了信心——越优秀的产品越人性化,老人不过是“人”中的一群而已。
王岳则坚信精准定位于老人群体的科技产品十分必要。他发现老人普遍存在着对于科技产品的敬畏,那可能源于不自信——我自己瞎弄,弄坏了怎么办?因此,即使知道“设置”里可以调节,他们也会尽量等待年轻人到来。
“其实做产品主要是做感情,让他们用着产品舒服、自信。”
调研之后,王岳发现自己对于老人需求的很多观念来自于想象。只要能带来方便,他的调研对象并不讨厌新事物——语音输入就很受欢迎。而某些年轻人觉得鸡肋的功能正是老人所必需的,例如手电筒:老人爱夜里散步,小区道路看不清,视力变差找不着钥匙孔,也需要照明。
他还发现,老人特别爱面子。他们最喜欢的手机颜色是“土豪金”“玫瑰金”,因为即使没用过,他们也知道那是智能产品中比较高端的颜色。相比之下,老年人产品常用的皮、竹材质还不太受欢迎。
在教课的时候,隋明哲常用的一个例子是“遥控器”和“触屏”,老人们从遥控器时代来,习惯一功能一键,会对触屏手机犯晕。
银发学生们也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记住触屏世界里的操作。比如,点击屏幕放大图片,“就和抻面一样”。
追赶
2012年,李敬生和他6岁的小孙女在同一年里获得了他们各自人生中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小孙女抱着手机坐在沙发上,划动解锁、轻点图标,看一会儿动画,听一会儿童话。没人记得曾教过她这些,她似乎天生就会了。
“两代人的思维逻辑可能从根子上就不太一样。”隋明哲分析。
在蓟门里社区,做了一辈子科研的孙玉欣是同辈中学习新事物的佼佼者。使用手机一有问题,她和老伴直接去家附近的小学,逮住小学生请教,而不是去求助自己的子女。
隋明哲有时候挺着急:老人们对与钱有关的一切科技产品小心翼翼,收到支付宝的一条确认短信,会吓得四处找人询问。但有时面对“一看就是骗钱”的保险项目,他们眼都不眨就奉上了钱包。
与此同时,这些老人网络购物偏爱“货到付款”。他们享受网络购物的便利,但总觉得没看到实物不放心。
孙玉欣做了一辈子科研。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她也关注朋友圈里盛行的养生文章,但会对比成分、查阅书籍。如果发现是谣言,则会直接向转发的友人指出来。
李敬生则随意很多。他现在最喜爱的新时代产物之一是搜索引擎,有什么小病小灾、生活问题,“一查就知道了”。
他老家在山东德州,高中未毕业就去当兵,没有读过大学。女儿在北京成家,他才来到首都。他觉得自己有股子“傻气”,不会就死命练。刚开始社区学习,他几乎什么都不会,也不觉得没面子,每天抱着笔记。就像当初在军营里下决心读《红楼梦》,摆一本字典边查边看。再后来到汽车厂工作,不懂线路,他就下苦功夫全画下来背熟。
在社区组织的纵横码(一种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输入法——记者注)比赛中,他很快拿到了前三名。更让他自豪的是,学会微信后,他加入了当年的高中同学群。
“他们好多都是上了大学的,还有做教授的。我现在能和他们一起平等聊天,因为我懂科技啊。”他说。
因为孙女上学,他已经搬离蓟门里。每次活动的时候,他仍然会骑半小时的自行车来参加。听过课后,他会专门给志愿者发条微信表示感谢。
他喜欢这种“老了也要学”的感觉,“预防老年痴呆”。
他如今的生活特别简单,早起,锻炼,三餐,学习使用手机和电脑。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四部手机摆在桌边,女儿女婿总忍不住拿起来看看,他则没这个习惯。晚上铃声响动,是留在山东的老伴上线了——有时一个人玩“连连看”游戏,前段时间则沉迷“偷菜”。
从他的微信里看,女儿似乎不怎么更新朋友圈,他也不在意。
“有了微信,是不是更容易知道她在想什么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问。
“在身边也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啊。”李敬生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