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要跨出本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
真正的大学不应成为“知识的贩卖所”
哲学究竟应当被赋予怎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在去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前夕,教育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那么,哲学应当如何发展呢?姚新中认为,在“实用主义”占主导的今天,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学哲学,“那只能把哲学庸俗化”。“因此,应当探索用哲学原理、哲学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否则我们的哲学会越来越萎缩,必须要面对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就是要在应用哲学方面做一些工作。”
在姚新中所在的办公楼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到了很多哲学院开办讲座的宣传海报,其中还包括时下最热的“基因编辑的挑战与机遇:科学的和伦理的思考”。
“目前,哲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不够,应当与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姚新中表示,如今高校中的“分科教育”,给予学生工具性的知识很多,有深度的知识太少。因此,哲学要跨出本专业,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让学生建立起“哲学的头脑”。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哲学院系开始了自己的交叉学科实验项目。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多院系联合培养的PPE专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武汉大学建立了打通文史哲界限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等。
而在当今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生态科学等前沿技术不断吸引人们眼球的今天,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更应当找到自己的位置。
去年12月20日清华大学举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第七讲中,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汪晖演讲的主题为“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他说道,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毕业生发展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科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大学是和一般所谓国家、市场或其他机制所确定的场所不一样的。”汪晖讲道,“我们要追求真理,也要质询真理,大学拥有无条件质询的传统。”
这个质询的精神,正是从哲学中延伸出来的。汪晖指出,“现代大学质询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并不仅是我们今天说的人文学科,而是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的人文精神。这个精神在很多思想家、教育家看来,就是大学的灵魂。”
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真正的大学不应成为“知识的贩卖所”。
“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大学是有灵魂的,所以要培养能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人,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场域。”汪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