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热点>大学 正文

“折纸上哈工大” 契合自招精神

发布时间: 2017-07-17 10:23:02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 毛建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今年19岁的孙洪涛,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毕业生。在2017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自主招生的现场答辩环节,他展示了折纸“神技”,拿到了该校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孙洪涛说,折纸蕴含数学及结构学,与自己报考的机械专业相通。

  “折纸上哈工大”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在有些人看来,即便自主招生,也应该有章可循。如果折纸可以上大学,那么剪纸可不可以,造纸可不可以?这样的自主招生,似乎随心所欲了一点。

  大家都知道“钱学森之问”。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戳中了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重大弊端,那么自主招生正是为了破解重大弊端而来。相对于传统模式“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自主招生更多体现“潜力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考出学生考分之外的能力,让更多的创新创造型学生脱颖而出。这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有人质疑折纸不是能力,或者够不上自主招生的条件。但在事实上,折纸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且不说做一个折纸模型,短的需要花费4个小时左右,长的在6个小时以上,需要“耐得住寂寞”;就说折纸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智力付出,涉及很多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正如孙洪涛介绍的,一种“三浦折叠法”,节省空间,又可避免损耗,在太阳能电池板和人造卫星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

  人是需要有点兴趣的,学业与兴趣并不矛盾,“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力”。每个人的兴趣是不同的,只要正当,都值得肯定。学奥数是兴趣,学折纸就不是兴趣?把自主招生搞成“小高考”,只能是反失其意,反失其美。在人才培养选拔模式上,自主招生是一股清流,“折纸上大学”则是一股自主招生的清流。今天,不能再用传统眼光看待自主招生,用功利眼光看待个性兴趣。一个学生足球踢得好,可以得到自主招生的青睐,一个学生折纸折得好,为何不能得到肯定?自主招生就应该鼓励百花齐放。

  因此,“折纸上哈工大”契合自招精神,“这个真可以有”。当下,自主招生的套路化成分还是多了一点,与传统招生的模样还是太像了一点。自主招生要效率也要公平,但对公平的重视,并不是通过给其穿上“紧身衣”体现。“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像这名“折纸上哈工大”的学生一样,把自主招生的情况全部公开,公平自然不是问题。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