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月临近,开学的日子又要到了。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整,孩子们纷纷开始为新学年做准备。尤其是新一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们,这可是件大事,父母们这些天忙得不亦乐乎,跟孩子一起准备上学的物品,一些学校还贴心地为家长和孩子们列出“开学清单”。
在古代,新生入学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古时人们习惯将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合称为“人生四大礼”。名为“入泮礼”的入学仪式,分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启智等几个环节。流程复杂,给学生带去很强的仪式感、责任感和庄重感。
正衣冠拜孔子
古代开学礼很隆重
古代儿童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苦心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表达弟子心意。
行过拜师礼,学生要按先生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学费无定额
拜请老师非常正式
当然,古代读书也是要交学费的。拜请老师是儿童入学前最重要的事情,与现在交纳学费差不多,只不过学费是直接给了老师。
古时的私塾教师一般由当地有学识有德行的人来担当。拜请老师时,家长得准备丰厚的礼品和贽见礼(学费),同时还要写下邀请函。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学费没有定额,一般由家长根据自家情况自由奉送。但唐朝政府曾规定:学生入州、县学校,须缴纳束帛一篚(盛物的竹器,实为一匹)、酒一壶(实为二斗)、脯(即脩)一案(实为五脡长条的干肉),作为给教师的见面礼。
拜请老师又名“束脩礼”。行礼这天,学生着青衿学服,携带着礼品去学校。来到校门前,先站立在门外。学校的先生则站在学堂的台阶上,派人出门询问学生的来由。学生稍稍向前,说明自己前来拜师求学的意愿。先生闻后,则谦称自己无德,恐将误人子弟。学生则再次表示从师的决心,并请求先生能够赐见、收留自己。先生见学生态度坚决,无法推辞,才命人请学生入门。学生面对先生站立,待先生走下台阶,立刻行跪拜礼。先生回拜答礼后,学生便将礼品取出,摆放在先生面前,请他收下。先生答应收下,实际也就是表示同意收留这名学生入学。从此他与先生正式建立起师生关系。
这种礼节,看上去似乎很繁琐,但它恰恰体现了师生之间以礼相待和谦逊文明的融洽关系。学生自入门之始,即接受尊师的礼仪教育。
上学第一天
要吃这四样早餐
在古代,拜请老师后,家长还需要在入学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们准备入学所需用品。古代的孩子在书包里除了装书本,当然还要有文具,要放上毛笔、砚台、纸张等。有时候,他们也会用布将笔墨纸砚包起来,就像一个包袱。古代还有一种叫做褡裢的布包,两端开口中间可以搭在肩上,非常方便。古代学童多用它来装上学用的东西,可以说是书包的前身。
其次,家长们还需筹备祭拜先师圣人的祭品。西周时期,祭品一般为芹、藻(寓意勤奋与早起)等普通菜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猪、牛、羊等肉食供品,这些东西在“入学仪式”上都会用到。
入学当天,儿童需穿新衣服和红鞋子。同时,家长要特意为孩子准备四样早餐: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干葱、两个红鸡蛋。这些食品可是有寓意和讲究的,分别代表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连中双元。
开学时间不同
上学多为农闲时
早在1912年,9月1日就成了我国统一的开学时间,这是孙中山先生确定的。但在这之前,我国确定秋季开学有一定的历史因素。现在每年都是9月1日开学,但古代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各个朝代并不一样,也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差别较大。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亦然。入学时间,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在汉代,这三个入学时间很流行。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从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
三种开学时间,以“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农历正月十五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小学较为普遍的选择,但具体时间与汉代有所不同,农历十月份开学。
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古代入学年龄大一些
现在孩子入学一般是六七岁的年纪,而古代则在8岁至15岁。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代是8岁入学。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是13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是15岁入学。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对入学年龄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只要在8岁至15岁,都可读小学。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没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相对来说,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一两岁,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七岁入学,但他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
在古代,20岁读小学都是正常的。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