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新闻 正文

人文情怀“牵手”科学精神 提升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 2018-05-04 10:40:11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今年3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名单正式公布,教育部“长江学者”、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位列其中。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30多年来投身语言人才培养一线的褒奖,也是对其所倡导的文科实验教学模式的积极肯定。近10年来,围绕国家对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要求,江苏师范大学着力构建文科实验教学体系,让人文情怀“牵手”科学精神,以高水平实验教学推动了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动手能力结合质疑精神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我仔细检查了论文,你是对的。”最近,这封电子邮件让语言学专业本科生陈茜兴奋不已。邮件来自英国班戈大学的心理学专家蒂埃里教授。原来陈茜在实验课上重复蒂埃里教授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一篇论文实验时,发现文章存在瑕疵,于是她大胆向作者发邮件指出了问题。“没想到这样的著名教授能给我回信,如果没有亲自动手参与相关实验,我也发现不了这个问题。”陈茜说。在江苏师大,这种在实践中养成的质疑精神正成为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对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现有文科专业很少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系统实验教学,少数已开展的实验教学大多限于观摩模仿,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江苏师大针对刚入学的文科大学生重点设计了基础实验课程,让他们养成通过亲力亲为从实验获取知识的习惯,培养质疑精神、提升动手能力。

  这些从基础实验中获取的科学和实践精神对文科人才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胡伟,在基础实验中对《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产生怀疑,他精心改进实验设计,用5年时间进行实验分析、论文撰写和修改,最终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脑科学期刊《脑》,这篇仅被编辑改动两处标点符号的论文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年内被SCI期刊引用40多次。“学校开设的基础实验课培养了我的质疑精神,后面的研究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胡伟说。

  学科交叉成就复合思维

  走进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的脑电实验室,一群大三学生正跟随杨亦鸣教授做实验。他们身着白大褂,专注地观察记录实验者的脑电波。这样的场景让很多初次参观的访客惊叹不已,不仅是因为以往的语言文字研究中见不到如此高级别的实验,更是因为这种跨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跨学科培养意义重大,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要懂得人脑解剖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一句话虽短短几秒,而语言在大脑中却已经迈过‘千沟百壑’。”杨亦鸣说。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复合思维建构,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在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江苏师大面向高年级文科专业大学生专门安排系列实验课程,增加工具技术、跨学科知识、创新实验等课程模块,引导他们进行多组、多变量综合实验,以全面交叉来整合各类教学,提升复合思维。

  目前,学校大部分文科专业都开设有跨学科的系列实验课程。教育科学学院融合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引导学生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美术学院融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等课程,推动学生的先锋创意和构思;传媒与影视学院融合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实验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学科交叉,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复合思维、全方位的学术视角逐步确立。

  前沿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老龄化社会趋势,研究老年人群语言老化的神经机制,进而探索提升老年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路径,很有意义。”已毕业读研的2013级语言学专业学生许楠楠介绍起他的科研创新项目。他在研读《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时获得选题灵感,随后在特聘教授朱祖德的指导下,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就“老年人句子语义理解能力研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江苏师大,依托创新实验室拿到国家级“大创项目”的文科专业学生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近3年部属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总数近3.7万项,而文科专业大学生运用实验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课题不足百项,可见当前全国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突出。而江苏师大文科专业大学生更受青睐的背后,正体现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更多的文科创新人才,江苏师范大学将继续以跨学科实验教学为抓手,深入推进文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说。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