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轴式风车、一牛八磨、水力罗面......这些陌生的名词其实来源于《天工开物》等古代科技著作。在重庆沙坪坝区中梁镇的一个农场里,十几个精巧别致的古科技小模型陈列于此,这是汤家禄五十多年来专注复原古科技的部分作品。新华网马天龙摄 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今年75岁的汤家禄与中国古科技的渊源,还要从1966年他刚来到重庆工作时说起。在一次前往重庆山区拉粮的工作中,汤家禄被远处传来的劳动号子声所吸引。循着声音,汤家禄看到了一生难忘的画面:几个头缠白色汗巾、身穿蓝色长袍的农民,正踏着号子的节奏,通过木头撞击的方式榨取菜籽油。眼前的这个传统榨油机让汤家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农民的交谈中,汤家禄得知,大山里还有许多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从此,他彻底迷上了中国古科技,无论是水车、土陶,还是造纸、织布等传统技艺,他都要去一探究竟。新华网马天龙摄 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过去关于中国古科技研究的书籍极少。20世纪80年代,汤家禄偶然得知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他不惜花“天价”复印。“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40多元,复印一张图纸就要一块多钱。”这本复印的图册后来成为了他研究古科技的必备读物。新华网马天龙摄 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2004年,汤家禄带着他的“天工开物”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调研。在三年多的走访中,他先后去过四川、陕西、贵州、江西、浙江等地,拜访了不少研究古科技的专家。新华网马天龙摄 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汤家禄在考察走访中发现,这些古科技都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汤家禄从未学过相关技艺,却能够仅凭古书上的平面图将一个个千百年前的古科技复原再现。新华网马天龙摄 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如今,汤家禄已经收集了200多张古科技图纸。由他1:1复原的古科技实物种类已经达到30个,小型模型也完成了16个。汤家禄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些图纸都进行1:1复原,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如果能够将这些古科技成果展现于今,我这一辈子就不算白活。”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除了研究和复原古科技,汤家禄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给参加研学旅游的孩子们授课。除了介绍中国古科技发展历史,汤家禄还会指导孩子们组装木质小工艺品,比如躺椅形状的手机支架。新华网马天龙摄 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一年的授课时间里,汤家禄的“古科技大讲堂”接待了2万多名学生。有时一天下来最多需要上9到10节课,面对众多的学生,需要准备大量木料,对于年过七旬的汤家禄来说明显感到吃力。但一看到孩子们对古科技充满好奇的眼神,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
在汤家禄看来,这些年自己对复原古科技的执着,其实都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技艺的热爱。“我希望能够利用古科技启发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这些是需要我们来传承与发扬的。”新华网马天龙摄 刘文静实习生韦诗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