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日记》曾写道:“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在浙江大学,也有无数个人和群体,在学校内外,在大江南北,长期坚持为大家服务。
一个学生社团,他们从1984年走来,近四十年来始终如一,为师生提供免费的志愿维修服务。他们是——浙江大学学生E志者协会。
浙江大学学生E志者协会的维修场地在紫金港校区东三教学楼,门前有块LED灯牌。
在这个小房间里,每天都有同学坐班,为师生提供免费的志愿维修服务。这场维修服务,从1984年延续至今。
1984年,当时电气工程学院电机系的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电器维修小组,这是E志者协会的前身。7个电机系无线电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义务修理同学们的收录机。
当时的维修场地设于玉泉一舍133活动室,不比如今的标准化实验室。随着维修需求的不断增加,维修小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2008年,E志者协会正式成立。
如今的社团维持在百余名成员,主要由低年级本科生组成,他们来自各院系专业。有些同学带着技能加入,他们原先就喜欢拆装机器。也有些同学经历过一次维修后选择加入。“我能试试自己拆机吗?”原本只是前来维修的“机主们”也被这样的项目吸引,开始学习维修技能,并且加入到服务团队中去。
现在,找他们修电器的需求少了,修电脑的需求更普遍了——清个灰、换个风扇、装个系统——这些事情他们再熟悉不过。送到他们这来维修的东西,可不只这么些, U盘、台灯、电风扇甚至是电子琴。只要能修,他们都会尽力尝试。
金子蕙是E志者协会的现任会长,刚加入协会时,她就曾接到过一项电脑的维修工单——一位老师带着老旧的台式机向她寻求帮助。“当时我还是一位‘小萌新’,正好在这边值班,多亏协会当时的会长和资深前辈协助我一起修理。这台机器,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修好。第二天把那台修好的电脑交回到老师的手上,老师特别真诚的跟我们道谢。”回忆起这件事,她觉得开心又有成就感。“帮助别人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儿!每次把经自己的手维修好的设备交到对方手上时,我就觉得很满足,也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现在的204实验室里,螺丝刀、拆机片、系统盘、PE盘、硅脂、电烙铁和热胶枪等维修设备一应俱全,此外还购置了台钻、3D打印机和激光雕刻机等硬件设备。
为了更好地跟进修理情况,他们自行搭建了一套在线工单系统,哪位老师或同学送来的维修,携带的附件有哪些,修理进度如何,是谁完成的修缮,全都一一在案。
过去一年里,他们一共修了1764台设备(维修成功率超过90%),这个数字一年比一年高。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协会也坚持线上“营业”,开放线上咨询、远程维修等服务。
E志者协会工作的顺利开展背后除了学生成员们的专业和坚持,同样也离不开学校对E志者的关心和支持,协会组织的“拆机体验营”上更是常常见到结对校领导、老师们的身影。
现任会长金子蕙介绍,他们有一套“祖传”的维修手册,内容是一年年积累下来的,每次部门例会、内训都会一起学习,尤其是电脑部、电器部两个部门,他们不断精进着自己的技能,努力实现从志愿性到专业性的服务转变。
新生入学报到前,看到有许多同学在咨询电脑选配购买的问题,他们便推出了“购机指南”“验机指南”等科普推文。针对想要尝试自己重装驱动,或是进行硬盘分区的同学,他们也制作了相关科普视频。在维修服务之余,他们也坚持进行着公益科普事业。
2020年,任协会会长的林姿怡作为浙江大学志愿者代表,参与了杭州市“桑榆金辉数智生活万名大学生伴你行”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这次登台,为林姿怡埋下了“爱老助老”的种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老年人与现代化技术间形成了一条“数字鸿沟”。如何更好地帮助老年群体,协会的同学们开始了行动。
这支专业型的志愿服务队走出校园,将维修服务送进周边社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市5个街道、20余个社区。据了解,社区服务已经连续开展十余年了,重点面向居民提供上门维修及咨询服务,降低电子设备废弃率,科普安全用电知识,扩展技术公益活动的受益人群。
E志者协会还与学校离退休办合作,为有需要的退休教职工提供电脑电器志愿维修。他们说,要用技术和热情,反哺为浙大奉献宝贵年华的老一辈浙大人。
有位退休教师说,自己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当初不会用,一直放在柜子里。“收获很大!同学们都很耐心的,一步步教我使用,现在出去买个菜、看个病都要刷手机,走到哪里都要刷一下。今天来向志愿者同学们学习了很多,下周我还来,一定要学会用智能手机!”
E志者的空间里,有一面留言墙,上面贴着许多写着感谢的便利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陪伴中,E志者如今已迈入第四十个年头,而同学们的电脑出了毛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E志者,这是一种双向的信任。
(部分图片来源于电气工程学院和受访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