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资讯 正文

完善科研育人机制 托举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 2024-03-14 09:58:0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高水平研究。”高松表示,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去解决未来的问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

  站在未来的风口上,面对技术加速迭代、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等多因素叠加的不确定性,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遵循面向问题、面向需求、面向未来的目标定位,坚持能力导向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势在必行。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机制和方式。事实证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足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基于高挑战性的真实问题解决、依托相对高位阶的平台资源、围绕高水平项目任务开展持续性研究探索,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育。这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创新、提质的要求,尤其对高校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期待。

  科研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和载体,发挥科研育人功能被提到新高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大学都在努力探索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研制出台推进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探索开展“科研+”系列行动,积极开展科教协同育人改革,将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共同支撑人才培养,被寄予厚望。

  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最根本的成效是学生视野和学习方式的拓展,是科研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培育,是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理性气质的提升。正如有诺奖得主感言的,“大学给予学生最为震撼的教育并非来自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进入研究工作实验室。他们在那里获得个人体验,接触最新的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这些经历是他们毕业五到十年后也不会忘记的。也正是这一点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历程。”

  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需遵循阶段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起始和基础阶段,首要的是让学生有了解和熟悉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观摩到学者的研究工作,激发像学者一样做研究的兴趣,进而模仿、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即便是简单的重复性、验证性工作,也能逐步建构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或对产业前沿信息产生一定程度的好奇和敏感。到相对高阶的阶段,就要让学生真正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尤其是高水平科研项目,或以课题组成员参加到教师主持的项目任务中,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独立承担哪怕一个很小块面的研究工作。关键是切实深入到探索性、创新性、问题解决性的学习体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通过开展研究解决问题,产出某些具有创新特质的科研成果。

  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教师指导、平台支撑、激励机制同样关键。任何教育阶段、以任何形式开展的人才培养,教师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科研育人同样需要强化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和科研训练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需要有在前沿研究领域实现积累、承担项目任务的能力水平,同时还要有把科研成果与学生共享、将学生纳入科研工作格局中的自觉担当。而高层级的科研机构平台、创新型企业的产学研基地等,是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承载主体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校要与之建立起相对畅通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工作机制,为学生真正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任务提供便利和更大可能性。而作为体现区域、学校导向作用的政策激励机制,如设立基于学生兴趣的项目申报引导,给予一定力度的经费支持和荣誉奖励,将科研参与情况和产出成果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重要参照等,也是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

  科研育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导向作用。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上,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在科研育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高校要开门办学,将优质科研、教学资源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开放,让高中学生得以较早接触到高校科研的实验设备、课题任务、工作方式等。这必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