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资讯 正文

高等教育要以“新”促新以“智”提质

发布时间: 2024-03-20 10:15:40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强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教育、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保障和强大动能,高等教育要以“新”促新、以“智”提质,在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展现新的担当作为。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面向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理念思路,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涵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源泉,要在科创融汇、产教融合上下功夫、出实招,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同时,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做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新成效、新高度,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聚焦关键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新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和导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应率先在学科设置、育人模式、科研模式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着眼未来、问需产业,坚持深度和广度“两手抓”——一方面深度融合产学研用,通过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出卷、校企联合答卷的产教融合机制,针对性地培养厚基础、强实战、能解决产业难题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抓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高标准建设,创新校企深度共享、共通机制,探索卓越工程师、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高质量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是在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大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在大平台、大项目,大场景、新场景中育人,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新力、领导力,同时,主动拥抱智能,创新实践“人工智能+”,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持续推动创新变革。

  (作者:黄如,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