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教育资讯 正文

科教融合3.0:中国科大点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引擎”

发布时间: 2025-03-31 09:31:4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在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通过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中国科大不仅实现了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更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1.0到3.0科教融合的迭代升级

  中国科大的科教融合之路始于建校之初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进入新世纪,中国科大推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2.0阶段,通过创办科技英才班,进一步强化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科大迈入“科教融合、争创一流”3.0阶段,目标是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带来“新变化”,催生“新发展”。近期,通过“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16个院所深化合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达成新的战略合作,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育人模式。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要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茁壮成长。”中国科大副校长周丛照表示,“科教融合3.0的核心,是让科研与教学真正融为一体,让学生从本科阶段就能接触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协同育人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

  科教融合并非流于形式,而是深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为例,“3+1”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三年夯实基础,第四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开展科研实践;而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则聘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专家担任兼职博导,双方联合招收直博生进行贯通式培养,目前正在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逾15名。

  在科研合作方面,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建立了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关系。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同承担了4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协同攻关“机器化学家——无水无氧反应环境”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联合申报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仅2024年已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

  为让学生接触前沿科技,学校与科研究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打造高端科研实践平台,每年组织学生赴院所实验室开展暑期科研实践。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研优势,邀请顶尖科学家参与教学,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连续十余年邀请院所专家讲授“生命科学前沿”课程;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定期举办“严济慈讲座”,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在研究所里,近距离接触大科学装置,与科学家们深入交流,既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坚定了我的科研志向。”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谭明阳感慨道。

  跨建制协同打造全链条育人体系

  为破解“科融教难融”等实际问题,中国科大创造性构建了跨建制科教协同体,从组织、学科、要素、制度四个维度推动深度融合,创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工作体系,包括工作委员会、融合学院及学位分委员会等,实现了科技与教育的真正结合。

  学校与研究所共建“悟空号”“天问一号”等大科研团队,吸引所有科教融合的研究生深入参与;设立科教融合教学专项,统一培养标准的同时设立4个个性化科教融合学位标准。近十年来,学校科技英才班已毕业3113人,深造率达96.2%;近五年间,科教融合研究生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论文83篇。2024年,本科生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19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801项,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从1.0到3.0,中国科大始终以科教融合为引擎,铺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进阶之路。未来,中国科大将继续深化科教融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科技火种”在科研与教育的交融中迸发光芒。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