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各大高校陆续放假,不少大学生选择外出打工,锻炼自己。但这个群体却成了社会上一些不法中介、黑心老板的侵害目标,拖欠工资、超时加班、诈骗财物等侵害现象屡见不鲜。
大学暑假刚刚拉开大幕,大学生打暑期工上当受骗的新闻便时有发生:数天前,到异地电子厂打暑期工的长沙4所大学100多名大学生被工厂放了“鸽子”——工厂拒收,中介又不退费,导致他们滞留火车站,有关部门出面救助;江西3所高校大学生遭遇暑期打工陷阱,近1700名学子被收十多万元中介费,却无法按协议安排暑期工作……躲过了不法中介的“暗箭”,也可能会中黑心老板的“明枪”,大学生暑期工工资被克扣、拖欠的现象并不罕见。还没正式踏入社会,便体验“江湖险恶”,这笔“学费”有点贵。
大学生找份暑期工不易,遇人不淑的话,赔了夫人又折兵,实在气人。在这个现实议题上,大学生自我治理最为重要,包括:自我认识——面对街头标榜“月薪过万”“待遇优厚”的暑期工广告,最好先想一想:什么企业能支付如此高薪?是不是中介抛的诱饵?我是否值这个价钱?不要盲目轻信。自我防范——最好能与用人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至少也要一份书面用工协议。实在不行,要留存一些证据,万一发生权益纠纷,兴许还能派上用场。
话虽这么说,有时你想规范,人家也未必愿意,大学生的“胳膊”怎能拧得过用人单位的“大腿”?相对弱势的地位决定了打工大学生的自我治理效能有限,需要强有力的外部介入,提高这一群体的权益保障水平。就法律法规、行政治理层面,由于相关法律对“暑期工”保护的表述并不清晰,甚至认为在校大学生假期打工并非一种正式就业行为,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一些无良中介、黑心老板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在大学生兼职大潮下,劳动法规也要作出调整、扩容,将更多的劳动行为纳入,包括临时工和大学生。行政治理更亦如此,对大学生打暑期工要多些关注,发生纠纷时要迅速、有效介入,为学生哥维权。
对大学生打暑期工,高校也应有所作为,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学生找一份靠谱的暑期工。一方面,将合法的、有信誉的中介组织引进高校,通过长期的、良好的合作,给大学生找暑期工提供可靠的帮助,降低分散找工的风险;另一方面,与大公司、大企业合作,给大学生提供不同的职业训练、兼职的机会。美国的一项名为“合作计划”的项目,在700多所院校中开展,约有25万大学生参加,可作为我们校企合作的范本。
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能否把为大学生提供暑期工提供提高到帮助训练学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对待?在许多国家,一些大公司、大企业对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很热心,如著名速递公司UPS公司的“挣钱加学习”的计划,使得数以万计的学生不仅能每小时挣到至少8.5美元的工资,每年还能得到3000至15000美元的助学金。对公司、企业来说,此举有付出更有收益,公司、企业声誉及培养潜在员工就是其边际效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锣密鼓、愈行愈近,在创业创新之前,先给大学生们一份靠谱的暑期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