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7日,“中国留学生涉嫌绑架施虐同伴案”在美国再次开庭,虽然案件还没有最终判决,但有分析称,施暴的女生有可能获罪终身监禁。
这起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案件之所以引起国内各方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涉案人均来自中国,又是女孩;另一方面,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也爆出了多起校园暴力事件,而其中好几起事件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女生。
近两周,本报集中关注校园暴力问题,今天,我们将目光转向女生暴力。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如果我们的家长能真正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如果学校能不一味的息事宁人,如果我们的法律对于暴力行为能有更加鲜明的惩罚力度,就不会有那么多本来柔弱的女孩子成为“霸王花”。
-----------------------------------------------------------------------
女孩一直以来都是侵害事件中的受害者形象,当她们中的个别人忽然翻脸成为施暴者、成为同龄人眼中的恶魔时,人们感到震惊、痛心。共青团北京市委课题组2014年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近年来女生的不良行为有所增加。
为什么昨天还需要呵护的小花今天却长成了“霸王花”?为什么现在“霸王花”频现媒体?面对“霸王花”,成年人该做些什么?
女生校园暴力常以群体面目出现
跟男孩打架经常一对一“单挑”不同,女孩子之间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群”对“一个”。
初二女生汤晴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一天刚下课,她就被人拉到了厕所里,几个女生上来就扇她耳光,用拳头打用脚踢。领头的女生说:“你说我坏话被我知道了。”
“其实我根本没说她坏话。”汤晴说。
而那几个参与打架的女孩其实并不清楚汤晴到底有没有“说坏话”。
中国青年报记者接触了一名传说中“绝对不能惹”的女生。“我也很害怕打人被老师告诉家长,但当朋友提出‘今天要打谁’后,我也不能拒绝,拒绝了多没面子。”同伴压力是她参与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校园里“没有人敢惹”也让她自我感觉良好。
在不健康的是非观下,一些女孩子只为了“面子”就成为施暴者,而这种“打出来”的“气场”又满足了这些女孩子的虚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