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鲁秀珍最近被西城区广内街道选送参评“北京市2015年度孝星”并参评“孝星榜样”。
接触鲁秀珍才发现,她其实不太爱说话,基本上是问一句才讲半句,除了说到儿子的事情才连贯些。因为一张嘴就露出几颗稀疏的牙,她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也就是走路、上楼,加上那股“闲不住”的精神头,还保持着她当年做电焊工时的风风火火。
在长椿里小区的一栋旧楼的一层,紧挨着楼道口就是鲁秀珍的家:窄窄的走廊上装有放满杂物的隔板,狭小的卫生间仅能容纳一个人,三口人挤住一间卧室,儿子只能睡在旧沙发上。
退休快20年了,有两件事鲁秀珍记忆犹新:一件是老伴儿2000年9月18日突发脑梗塞,在工作岗位上病倒,住院数日后从此卧床;另一件是在外地上学的儿子,从学校病退后穿着拖鞋回家的邋遢样子,那以后儿子长时间抑郁。
每天早上一起床,鲁秀珍要先照顾老伴儿刷牙、洗脸,做好饭再一口口喂。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推着老伴儿去附近的公园,天气不好,老伴儿就只能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里看屋顶。她每次帮老伴儿翻身都要倾尽全力,一次老伴儿打挺竟撞掉了她的几颗牙。抑郁的儿子总是一起来就去厨房,在狭小空间里一站就是一天……
为了亲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她一边照顾老伴儿,一边开导儿子,一有时间就把儿子拉到外面散步。去年,儿子在快递公司找了工作,但送了一个月的快件,遭到顾客刁难后再次“躲”回家里。这是40多岁的儿子第一次工作。
这就是家啊,鲁秀珍说:“我特别伤心、特别难过……”一开始面对家里的两个病人时,她几乎要垮掉了,总想跑出家门、找人说说话、听别人说说话,甚至大声儿哭一次。回忆这些,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鲁秀珍用手掌在脸上、眼睛上抹了又抹,没让眼泪落到自己那件领子上绣花的湖蓝色衬衫上。
鲁秀珍说不清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帮助邻居的。也许,就是因为自己有苦难言,她总是特别理解和同情别人的艰辛。
她认识了隔壁楼里的郝大姐。郝大姐的情况更糟糕:爱人长期有病,一个智残的孙子常年躺在床上,爱人一住院,分身无术的郝大姐更加力不从心。
鲁秀珍开始经常往郝大姐家跑,尽可能地帮助干点家务,买菜、收拾屋子、洗衣服,进门就不闲着。
有一天,郝大姐的孙子突然犯病,拼命用头撞墙,鲁秀珍闻讯赶到,配合郝大姐一起摁住孙子。“等叫来医生,两人汗水湿透衣服,坐在那儿只剩下‘呼哧呼哧’大喘气了。”居委会的林书记回想起那情景都觉得“不容易”。
前几年郝大姐的爱人去世,伤心加上长期奔波劳累,郝大姐大病了一场,那以后鲁秀珍往郝大姐家跑得更勤了。85岁的郝大姐说:“这么多年来,她给我帮了大忙,但从来不要任何回报。”
鲁秀珍说:“谁都有老的时候啊!我比她小20岁,现在还干得动,就帮上一把。”
去年,广内街道发起“暖巢”公益活动,把社区每一位孤寡独居老人与邻近的居民结成对子,双方签订服务协议。鲁秀珍主动参与“暖巢”活动,还与郝大姐正式结成“一帮一”对子。现在,这对老姐妹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被鲁秀珍帮助的不仅郝大姐,据社区工作人员和左邻右舍介绍,社区内的李兰琴和章茶琴也是她照顾的对象。这两位年逾八旬的“空巢”老人,虽然都享受居家养老爱心一卡通,但是由于服务网点较远、年高体弱,用卡购物十分困难。鲁秀珍知道后主动帮忙,每次让老人先列出购物清单,再到服务网点帮忙采购。鲁秀珍一有空,就到两位老人家里去看看,天长日久成了习惯,几乎每天都要见上一面。
鲁秀珍是社区志愿巡逻队的成员,也是居民代表和楼长。在居民眼中,她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路遇老人跌倒是先拍照还是先救助”“做好事会不会反而被讹诈”,这些是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如果,一贯热心的鲁秀珍遇到这样的事情呢?
鲁秀珍说:“我没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