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新闻 正文

西北师大:“微公益”破题道德教育困境

发布时间: 2015-11-04 09:00:24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宋喜群

  新学期伊始,西北师范大学迎来5840名新生。循旧例,每年新生进校,各类学生社团都要开展为期两周的“纳新活动”。百十个学生社团拿出各种看家本领,吸引新生们的眼球。在今年的比拼中,“爱·尚微公益”社团有1400名新成员加盟,独占鳌头。

  “爱·尚微公益,赢在创意和业绩上。”该校副校长刘复兴说,“‘微公益’实践项目,用微博、微信等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使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时代性。”

  西北师大的公益活动,从一开始,就定位在“微”字上,强调的是平常人、平常心、平常事。捐几元钱、转发一条微博,参与一次网上讨论,拍一张照片等等,行为的指向都是: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为农村的学龄前儿童免费讲故事的“阳光宝贝故事会”项目、关爱藏区儿童健康成长书信交流的“行走笔端”项目以及关注农村儿童健康饮水的“温暖水杯”等微公益项目在校园迅速升温。

  “大学生们富有创意的微公益项目改变了传统志愿服务的固定模式。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公益实践中理解教育规律、认知社会发展、关注人与自然。”西北师大团委书记李勇说。

  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0年的何继龄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他认为:“微公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们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从点滴入手的公益形式,不仅提升了参与度,还使得学生们的德育课程在实践中进行。”

  “拍卖愿望”项目主持人冉雨欣从大一开始就致力于该项目的运作,至今已坚持了3年。这是一个有着300多人的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们下乡去征集农村贫困孩子的愿望,并把它挂在网上,动员爱心人士捐出自己的物品在微博上进行拍卖,用拍卖所得的钱来实现孩子们的愿望。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经帮助近5000名贫困地区的儿童实现了愿望。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王鉴认为,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道德教育、社会实践都是很薄弱的环节,大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最好的时期,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责任教育、使命教育,包括社会实践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的公益实践和爱心活动成为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很多大学都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弥补了德育课只有理论说教没有实践的不足。它从行为方面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种公益活动应该是高校德育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王鉴说。

  “师范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师范生承担着‘传道授业、百年树人’的重任,教育工作是需要情怀的,因此,对师范生的培养首先是情怀的培养、使命感的培养。公益实践的蓬勃开展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自信、敢于担当、尊重自然、关怀生命大情怀的大环境。”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说。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龚双林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