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颖颖是义乌市福田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一次公开课后,校外教师拉过她闲聊,言谈间对方夸赞:你的学生在讲台上活动演示的时候都好自觉,当屏幕上有重要内容出现时,个高的学生都会把身子放低,弯弯腰,以免挡住台下的视线。盛颖颖这才意识到,原来课堂上习以为常的做法竟然能给别人这么好的印象。
实际上,在福田小学,还有很多教师关注的课堂小细节:回答问题声音要清晰,让教室里的其他同学都能听到;上台发言的路线怎么走,对他人的影响最小;课堂辩论注意语气和表达,让同学接纳自己的观点;要问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对教师所讲敢于质疑。这些细节,看起来与学科教学内容无关,甚至常常只是个别教师的“自选动作”。然而,这里的教师却认为,学生们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主要是花在各科课堂上,这些“大头”的时间更是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上佳切入点。
“课堂礼仪”教学生心中有他人
上课时,你们班的学生上台发言,怎么完成起身、从同学座位旁经过、通过教室的过道到达讲台一系列的过程?也许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对这个细节太注意,甚至觉得有些“微不足道”。福田小学的教师们却特意观察过学生在这件“小事”上的表现,结果发现这些十岁不到的儿童们可能会出各种“状况”:有的起身时椅子推得过响,影响到他人;有的起身后周围学生没有及时配合,椅子没有前撤,推推拉拉间很费时间;有的不好意思向别人开口“借过”,走远路绕了大半个教室才走到讲台。
“什么样的行走路线,最有效、又最不会影响到别人?”副校长、语文教师倪婉如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们要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主动向别人沟通求助以及主动提供帮助。有了教师的主动引导和多次强调,学生们逐渐有了这方面的意识。每逢课堂上有上台发言的环节,大家都“默契”起来了。
同样引起教师们关注的还有课堂上的“音量”。一些学生回答问题、发言时说话声音太轻、放不开。虽然这与学科内容无关,但教师们都会提醒学生再放松一些,既然是课堂交流,就要用全班同学都能听到的音量,让每一个人都听清。而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往往因为讨论热烈,嗓门越来越大。附近小组的学生也不得不提高音量,以便同组同学能听到,这样下来整个教室的声音越来越高,“刹不住车”。语文教师何超燕认为,这其实是教学生“体谅他人”最现成、最贴近的案例之一。如果大家都能有所节制、小声讨论,那么谁都不用被迫提高嗓门。
如果继续挖掘,教师们发现类似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案例还有很多。语文教师丁帅把课堂上注意倾听、语言表达时心中有他人当做是有修养的一种体现。“我希望学生们学会倾听,在别人发言时有目光的追随,以及自然转身。”在她看来,这就是学习尊重他人的过程。在学生之间有不同意见,需要沟通的时候,丁帅蹲下身,告诉他们要注意表达方式和语气。“换位思考,如果别人来跟你说,你会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她说,不要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使用“你说得不错……但……”这样的句式会让对方更容易接纳。
校长宋兴明告诉记者,课堂其实是学生最熟悉的情境,除了学科教学,也可以成为德育的阵地。同时,课堂上形成的良好习惯,更容易在长期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得到强化和巩固,伴随学生成长。
“思维品质”愿学生一生受用
最近的一次校级公开课上,当着众多校外教师的面,盛颖颖被学生质疑了。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因数与倍数”研讨课。盛颖颖觉得因数、倍数的概念偏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其中的关系,设计了一个“4是否是因数”的课堂辩论。正当她给学生分好正反方、编完组时,一个叫叶俊瀚的学生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提得有问题,没给前提条件吧?”盛颖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这个问题一并代入到了之后的讨论环节中去。
盛颖颖其实心里挺高兴,“有学生来质疑是好事情。我希望学生们都能来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而真的有学生来质疑时,她觉得最好不要一开始就给答案,可以慢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并找到答案。
福田小学有一份品质课堂要素对照表。其中对教师的要求是这样写的,“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循循善诱”。而对于学生,要做到“善于探究、反思和表达”。学校教导处主任余宪峰说:“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是最宝贵的,我们要充分保护。”在学校看来,有品质的课堂绝不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也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关注。
刘梅英是选修课程“小刻刀大世界”的授课教师。她说,这是一门艺术课程,也是一个让学生“静下来”的过程。开课之初,好多学生半个钟头都坐不住。经过学习,学生们一坐就是2~3个小时,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刻刀剪纸能给学生提供一种通过坚持完成某件事的体验。”刘梅英说。
倪婉如认为,现在知识更新得很快,今天课堂学到的,若干年后可能会“过时”,所以思维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我们才特别看重‘坚持力、自控力、专注力’的培养。这些是他们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而根据学校对品质课堂的要求,教师要做到“教学习习惯,教思维方法”,并“在一定学习量的基础上追求学习的质”。
宋兴明对人格养成教育“进课堂”有自己的想法。“先前我们都说‘学科的教学’,现在是时候向‘学科的教育’迈进了。学生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具体知识的学习是相互融合的,而非分立的关系。教师对一堂好课,也要有更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