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乌教育事业在经费投入、机制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义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正在迈向纵深,许多问题盘根错结。各学校条件不一,如何实现教育均衡?校外培训五花八门,有关部门是否能着手规范?近视率越来越高,身体素质堪忧,繁重学业下的孩子如何更健康快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最大的民生之一,教育依旧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聚焦‘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深化教育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跨校流动,抓好师德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美丽校园建设,新建、续建教育项目100项以上。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规范校外培训班
每逢寒暑假,各种课外培训班就开始火了。这一现象也成为很多地方两会关注的话题,义乌也不例外。
课外补习虽不是新现象,但日渐走高的补课费用、鱼目混珠的教学质量以及隐患频现的教学环境,让很多家庭选择“不得不补”的同时又忧心忡忡。关于这个话题,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正是由于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培训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所以各类培训机构才会应运而生。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慧眼识真”,选择有资质、符合规律、真正为孩子着想的;相关部门要“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那些缺乏资质、非法经营的校外培训机构,一定要依法进行整顿。
人大代表李航程是一位年轻的爸爸,正上幼儿园的孩子平日里也参加一些艺术类校外培训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是蛮多的,比如说招生诚信、从业人员资质,无统一收费标准、无后续监管,有的场所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万一发生什么事,孩子怎么办?”自己平日里的一些切身感受,再加上和朋友聊天交流时获悉的一些情况,让他有感而发。
为切实加强和规范校外培训班管理,他提出以下建议:相关部门在加强准入门槛把关的同时,对现有的不符合条件和规定的办学机构应予以处罚和取缔,尤其要严厉打击未注册、未申报的不具办学条件的培训班。要加强监管,对擅自变更注册信息、超范围培训等行为坚决说“不”,对各培训班开展定期或随机的各项申报指标检查、抽查。各培训班教师须持教育局下发的统一职业证书,并粘贴于培训班醒目位置;针对外籍人员,要加强管理。针对各不同艺术专业的培训,是否可以制订相对统一的收费标准。有针对性的开设家长投诉通道,且切实强化处理速度及力度。是否可以考虑发挥学校和社区优势,采取兴趣班等形式举办少儿艺术类培训。
让这个群体有学上且上好学
外来建设者子女,义乌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身在经济发达的商城,心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为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随父辈被动迁徙到异乡,成为本地一个独特的受教育群体。虽然这些年义乌一直努力张开怀抱接纳这些孩子,但与逐年增长的外来建设者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
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这个群体,呼吁社会正视这个群体的教育问题,要让他们的孩子有学上且上好学。
政协委员刘涛是义乌北苑某学校的一线教师,在他看来,义乌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硬件条件改善相对较大,办学水平也大有提高。但也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学校是租赁厂房改造的,绿化少,学生活动场地有限;教师大多教学经验不足,自身业务水平欠缺,由于待遇低等原因导致流动性大等等。
“应给予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与其他学校平等的权利与义务,甚至更多的政策倾斜,以保证教育的公平。”刘涛的建议是:第一,允许办学者在租赁的土地上建造现代化的教学用房,加大绿化,向标准化学校靠拢。第二,市财政是否能对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达到一定年限的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补助,教育部门除了给出“最低工资”标准,还要考虑如何保证工资发放足额到位。第三,每年可以安排一定量的教师出去学习,教育局是否可以多安排一些优秀教师到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传经送宝或者支教,帮助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第四,全市教育系统的各类比赛是否可以安排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以赛促学。第五,给予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机会。
“用工缺口一直都有的,一些干了几年的员工一到孩子读书的年龄,因在义乌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就只能辞工回老家。”经商办厂的人大代表何永仙表示,如果能就近解决子女读书问题,很多外来建设者还是愿意留在义乌的。她希望政府部门能从降低费用和入学门槛、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入手,出台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读书难问题。
鼓励“吃动两平衡”
先来看一组数据:相关统计表明,义乌2016年全市小学生健康体能素质占优秀的20.37%,整体达标率96.31%;初中体能素质占优秀的8.13%,整体达标率95.82%。义乌中小学生体能素质整体达标率在2016年全省各县市区中排名第33位。从之前有关部门对义乌城区三所学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体质监测情况中过度肥胖、中重度消瘦、生长迟缓、身高下等及视力重度不良的学生不在少数。
“现在义乌普遍条件不错,孩子想吃什么都能满足,肯定不会存在营养问题。”“我们家孩子体质不好,从小海参、蛋白粉不断,更别提牛奶了,只要有营养的,再贵也买。”针对类似说法,来自浙师大附属义乌实验学校的政协委员何中联直言,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营养问题普遍存在一些误区。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迅速期,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培养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场所。为此,他的建议是,努力打造“营养校园”。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通过多渠道宣传教育,吸引全社会来关注和重视营养与健康问题。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将“食育”作为一些中小学的试点课程,义乌中小学幼儿园可以借鉴。注重“吃动平衡”,学校要开展好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确保学生饮食安全的基础上,引进电子配餐系统,培训专业操作人员。建立教育、卫生等多部门联合的联动机制,健全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体系,多元融合促全面提升,确保学生不仅吃得安全,还吃得营养。
据了解,目前国家疾控中心在全国七个省八所学校进行首批“营养校园”试点工作,浙师大附属义乌实验学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试点学校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