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教育>新闻 正文

北魏时期开凿的宁夏须弥山石窟 在浙大可以看到

发布时间: 2015-07-27 08:59:25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须弥山的消蚀

  随时都能感受到

  我们随时能够感受到须弥山的消蚀——登道上山,脚下的阶梯上,铺了薄薄一层红沙粒。

  须弥山山岩为中粗粒砂状结构,岩质疏松,特别经不起雨水的冲刷,严重时,大雨就会导致洞窟溃塌。

  考古学家会经常提醒我们:你看到的这里所有一切的壮美,终将成为这样的沙粒,在宇宙中灰飞烟灭。

  地球有2.0版,“开普勒452b”上纵然可能有须弥山一样的石头山,也不会再有这样壮美的石窟群了。

  “石窟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山体仍然是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活动,就像人的新陈代谢一样。”李志荣说。

  我轻轻摸了一下石壁,湿冷,手上沾了几粒砂砾。抬头看石窟内部,仿木结构建造的石制榫卯结构,都已经风化得不见痕迹,只留下不再精致的大石块。像是耄耋之年的人,一面返老还童回到没有被“开凿”过的样子,一面在等待生命的终结。

  “这也是这项抢救历史的工作的价值所在。”李志荣说,事实上,在目前的保护手段来看,人类并没有能力通过化学、物理的方法来阻止石窟老化。

  王宇举了个例子,为了加固石像,曾经有考古队在上世纪80年代对须弥山石窟进行过修复:将化学药水涂在红砂岩上进行加固保护。

  “但是后来发现,这些修复都存在问题。”王宇解释,比如化学药水的渗透力是有限的,外部看上去更加坚固了,但事实上粗砂砾岩石溶水性很好,一下雨,里头松了,外面还是化学药物铸成的硬体,里外特别容易分离,加上风吹,反倒加剧衰败。”

  偏差不足0.1毫米

  数字石窟将永存

  考古界的共识是:没有能力保护,最好不要动。所以目前对须弥山的保护,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

  “我们现在最好的方法,是用高科技记录技术保留它此刻的样貌。”浙大文化遗产院计算机领域专家、副教授刁常宇,根据考古工作的要求,研发出一套三维数据采集计算系统。

  对每一个洞窟的数字采集,都需要人工拍摄几千张不同角度的照片,然后通过浙大团队研发的三维自动化计算程序,对图片进行合成计算。加上后期的人工处理,最终生成彩色的三维模型图。

  “图像偏差不超过0.1毫米。”刁常宇说的这个数字,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儿粗细。

  目前,45窟的信息采集和三维数据合成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刁常宇透露,接下去,团队有可能利用三维雕刻技术,进行石窟的立体复原,经过对材料的特殊处理,也能够复原石像的沧桑气质。

  将来,如果须弥山风化加速,您没有机会一睹它的真容;或者您跟我一样腰不好使不宜飞4小时、再开车7小时从杭州去须弥山看石窟,不要慌,在浙大,您可以看到一个21世纪初人类打造的须弥山石窟。

  更有意思的是,时空的组合会很奇幻,因为须弥山石窟的隔壁,可能就是鼎鼎大名的莫高窟220窟(也是刁常宇团队的高保真复制石窟作品,本报在2014年11月11日A16版曾作过报道)。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龚双林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